《六韬·分险》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敌人相遇于险_之中。吾左而右水,敌右山而左水,与我分险相拒,吾欲与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处山之左,急备山之右;处山右,急备山左。险有大水,无舟楫者,以天潢济吾三军;已济者,亟广吾道,以便战所。以武冲为前后,列其强弩,令行阵皆固。衢道谷口,以武冲绝之。高置旌旗,是谓军城。

  “凡险战之法,以武冲为前,大橹为卫;材士强驽,翼吾左右。三千人为屯,必置冲陈,便兵所处。左军以左,右军以右,中军以中,并攻而前。已战者,还归屯所,更战更息,必胜乃已。”武王曰;“善哉!”

《六韬·分险》翻译及注释

  武王问太公说:“引兵深入敌国境内,同敌人在险阻狭隘的地方相遇。我军所处的地形是左依山右临水,敌军所处的地形是右依山左临水,双方各据险要,相互对峙。在此情况下,双方都各想进行防守就能稳固,进行进攻就能胜利,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当我军占领山的左侧时,应迅速戒备山的右侧;占领了山的右侧时,应迅速戒备山的左侧。险要地区的大江大河,如没有只可以利用,就应用天潢等浮渡器材渡过我军。已经渡过江河的先头部队,要迅速开辟前出道路,抢占有利地形,以便主力跟进。要用武冲战车掩护我军的前后,布列强弩,以使我军行列和阵形稳固。对交通要道和山谷的谷口,要川武冲战车加以阻绝,并高挂旌旗,这样就构成了一座用战车连接起来的车城。大凡险要地带作战的方法是,把武冲战车配置在前,以大盾牌为防护,用材士强弩保障我左右两翼。每三千人为一屯,编成进攻性的阵形,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形上。战斗时,左军用于左翼,右军用于右翼,中军用于中央,三军并肩攻击,向前推进。已战的部队回到原屯驻之处休整,未战的依次投入战斗,轮番作战,轮番休息,直到取得胜利为止。”

  武王说:“好啊!”

六韬简介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最早明确收录此书的是《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吕望。但是自宋代以来,就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从此书的内容,文及近年出土文物资料等分析,可大致断定《六韬》是战国时期黄老道家典籍。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237篇,《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班固注“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但从南宋开始,《太公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但是1972年4,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简,其中就有《太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太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伪书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