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三分,留三呼。(气穴论注作一呼)灸三壮。

  侠溪者,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歧骨间,本节前陷者中,足少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地五会,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者中,刺入三分,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

  临泣者,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者中,去侠溪一寸五分,足少阳脉之所注也,为俞。刺入二分,灸三壮。

  丘墟,在足外廉踝下如前陷者中,去临泣一寸,足少阳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悬钟,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壮。

  光明,足少阳络,在足外踝上五寸,别走厥阴者,刺入六分,留七呼(骨空论注∶刺入七分,留十呼),灸三壮。

  外丘,足少阳 ,少阳所生,在外踝上七寸,刺入三分,灸三壮。

  阳辅者,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气穴论注无四寸二字)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阳交,一名别阳,一名足 ,阳维之 ,在内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阳陵泉者,土也。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者中,足少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壮。

  阳关,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者中,刺入五分,禁不可灸。

  中犊,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者中,足少阳脉气所发也,刺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壮。

  环跳,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足少阳脉气所发,刺入一寸,留二十呼,灸五十壮。(气穴论注∶髀枢后,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灸三壮)

针灸甲乙经简介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有北宋熙宁二年初刊本、南宋及元刊本、明正统二年(1437)重刊本、嘉靖刊本及《医统正脉》刊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