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诗词曲代表作

乾隆(Emperor qianlong)是清代高宗年号,前后一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公元1736年至1796年。在这期间的重要事件有大兴文字冤狱、《四库全书》的编撰等。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25日出生,于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雍正皇帝第四个儿子,母亲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乾隆的诗词全集、诗集(42319首全)

  • 15121.《乘轻舆至新衙门行宫作清朝·乾隆润溽平原路弗赊,轻舆片刻至新衙。非同塞外雪峰陟,聊罢泥中猎骑遮。岂不蒐苗心尚喜,其如支屈力无加。自惟方寸勿迁者,终始悯农念敢差。
  • 15122.《降旨免济宁鱼台等五州县积欠诗以纪事清朝·乾隆齐南五州县,去岁秋霖伤。荆山不能泄,率因河为殃。春巡始知然,督课疏浚忙。兹来问涸土,一半才播秧。其馀尚沮洳,安可冀秋粮。无收则赋艰,灾黎焉能偿。亟应筹抚恤,讵可...
  • 15123.《登澄海楼再叠前韵题壁清朝·乾隆寰区实广矣,环以斯渤溟。章亥已迷步,河伯徒叹盈。俯近无双白,望远惟一青。三登廿五载,所幸时均亨。独惜失妙迹,仙班怀昔瀛。永希弗扬波,万国朝皇清。
  • 15124.《广东巡抚郭世勋奏报通省早稻收成八分馀诗以志慰清朝·乾隆率知予重食为天,速报早收各省然。每饬戒虚惟以实,自当恐后欲陈先。八分馀可称中稔,二麦还教赢夏田。额庆晚登或不减,海疆南望慰犹虔。
  • 15125.《威逊(平声)格尔行围志事清朝·乾隆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
  • 15126.《江西巡抚姚棻湖南巡抚姜晟各报漕船开行出境之期诗以志慰清朝·乾隆迩来漕运治臻佳,事在人为语不乖。昨岁前年胥早到,湖南江右又先排。开行已喜程弗滞,出境更欣期必谐。曰慰固缘筹画得,其初误亦自惭怀。
  • 15127.《河南巡抚穆和蔺奏报得雨诗以志慰清朝·乾隆山左曾经报甘被,豫疆邻近盼心悬。幸哉泽亦三寸润,较以东犹一日先。地远故应迟信到,春新总属受恩偏。近畿望雪今望雨,蒿目发劳益恧然。
  • 15128.《题众春园雪浪斋清朝·乾隆韩园苏石两相宜,相馆有斋遂额之。来往又看五年隔,徘徊却得一时怡。每宣畺吏询民隐,亦以几閒引静思。韵叠东坡例难置,欲拈笔复意为迟。
  • 15129.《直隶总督梁肯堂奏酌借口粮籽种事宜诗以志事清朝·乾隆迤南一带沐恩滋,旱后事应次第为。按户口粮贷多少,视田籽种给参差。截漕幸早资目下,课穑须教待指期。掷笔成诗仍太息,兴云渥澍定何时。
  • 15130.《仲夏万寿山遣怀清朝·乾隆西巡回跸御园居,望雨匆匆过月馀。遍野优沾农事起,问山聊藉穑愁舒。花红柳绿虚孤彼,志满意豪仍惕予。一带静宜遥在望,今年权罢咏何如。
  • 15131.《仿云汉诗体敬制雩祭乐章以申诚恳·其三清朝·乾隆自古在昔,春郊夏雩。曰惟龙见,田烛朝趋。盛礼既陈,神留以愉。雷师阗阗,飞廉衙衙。曰时雨旸,利我新畬。
  • 15132.《古柯庭清朝·乾隆古柯曾阅金元明,三朝一瞬供史评。菀于春夏枯秋冬,巍然老干不系情。是谓树中寿者相,可呼仙亦可呼僧。而我有时立其侧,每怀殷鉴心为惊。
  • 15133.《山影楼口号清朝·乾隆无定是山态,云烟朝暮殊。笑予真捉影,合付小楼图。
  • 15134.《泛月清朝·乾隆泛月雅宜湖,御园湖实广。泛月又宜夏,夏夕兼乘爽。晴雨迩来时,适可兰舟荡。弦后轮就盈,望前魄早上。载此光徘徊,泛彼波漭瀁。虚明澄澈间,廓然涵万象。此景隔去年,去年...
  • 15135.《广西巡抚陈用敷奏报麦收八分有馀诗以志慰清朝·乾隆粤西虽弗麦为重,颇赖青黄接夏秋。各属不齐以统计,八分亦得有馀收。民诚足食有何虑,我切祈年无外求。近远率称香饼饵,西成遥矣敢忘忧。
  • 15136.《福建巡抚浦霖奏报早稻收成九分有馀诗以志慰清朝·乾隆七闽六十四州县,早稻收成赢九分。截短补长得总数,慰心屈指讶希闻。况经绥屡春秋际,自合恬熙苍赤群。第一秋成吉音递,益增兢惕寸衷殷。
  • 15137.《咏汉玉玦清朝·乾隆土华浸骨为精神,如环有缺义可遵。琢痕则无隐璘璘,君子能决佩诸绅。无故不去礼所陈,重瞳何有妇人仁,咄哉亚父徒手循。
  • 15138.《新正千叟宴毕仍茶宴廷臣于重华宫得诗二首一韵·其一清朝·乾隆春开嘉庆赓言语,诗忆夭蓁宜室家。何事为皇称太上,居然训子坐重华。安民立政奚所就,怀旧抚新未免嗟。茶宴丁宁传弈叶,敬承天贶愿犹赊。
  • 15139.《村村清朝·乾隆村村铚刈忙三农,黍稷禾麻菽稑穜。场圃比栉如崇墉,或无暇给堆田中。不知苗硕言犹公,十分收穫兹幸逢。关外亦闻与此同,未见尚尔卜度衷。万民气象胥从容,稔岁闾阎鲜困穷。...
  • 15140.《晴三首·其二清朝·乾隆东南风旋转西南,藉卜开晴有俗谈。云散日轮光尚淡,入波疑是玉蟾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