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此词借
写景以抒春愁,词之上片写离情
相思,下片写久别盼归。
词之开篇以对句起 ,点出“愁”字,开门见
山,直抒愁怀 。“梦”和“醉”二字,则说明这位愁人借以消愁解闷、自我麻醉的方法唯此二者。他害怕
梦醒愁也醒(断,指梦破),于是“终日昏昏醉梦间”,企图以此逃避愁闷的袭来;然而
春天却从沉醉中悄悄地回来了 。面对
阳春烟景,他却发出酸楚的自问:“凄凉怀抱向谁开?”他感到满怀的凄凉况味,一时既诉说不尽,更找不到可以诉说的人。凄凉怀抱,
无可告语 ,可见知心人不在身边,因而感到格外孤寂难堪。这一句暗示愁闷难解的原因在于怀人,则梦断
酒醒的惆怅也
自然可以理解了。这三句已定下全词的
抒情基调 ,于是在词人眼中
所见的“春景”,无不染上这种“凄凉”的色调。歇拍一句写
清明前后,正是春光大好 ,
踏青游春之时 ,词人却意兴萧索,无心赏玩春光。“些子
清明时候”,些子,唐宋俗语,少许,一点点的意思 。这里形容
时间的短暂。在词人的感觉上,
清明前后这春光的
黄金季节,竟是如此短暂,匆匆即过 。少许春光,并不曾给愁人带来丝毫欢乐;相反,在他听来,枝头的百啭黄莺,不是在为
春天欢唱,却是唱着催春速去的挽歌。这两句把莺
花三
月,化作短暂的心理
时间,染上凄凉的感情色彩;
春天从醉梦里悄悄而来,又在莺声中匆匆而去,外在的春景如梦幻泡影。春去春来,愁情依旧。以上,词人直抒胸臆,将
离别的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片
寓情于景,以一组令人暗然销魂的物象道出词人的心声。过片两句,言
柳絮纷飞,意味着春将归去 ,很自然地令人想到上片结处“ 被莺催”的那个“催”字,意脉的过渡毫不着力。栏干边的苔痕,则说明长久无人凭栏眺景了。春天对于愁人来说,似乎是可有可无的。结尾两句写
多情的
燕子,依然记得旧时的主人,带着一身
花雨 ,又来到主人的身边!“多情 ”二字 ,含着热泪脱口呼出 ,有如见故人之感。“独徘徊”三字,传神地写出燕子
归来时因觉物是人非而产生的迟疑神态。这两句,含蓄蕴藉,深婉隽永,由旧时燕子的归来,暗寓对于当年欢聚的人儿的思恋,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