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傲霜
雪、报春信的
梅花,曾经为多少骚人墨客所反复吟咏。然
洪皓《
江梅引》的一唱三叹,又以其独特情韵,另显出其清新特点。
词人于南宋政权建立之初的建炎三年(1129)被任为“通问使”作为南宋使者出使到侵占中原的金朝,到金朝后被扣留十余年。在那里,词人经历了砍头的威胁、
富贵的引诱、流徙的折磨,始终坚贞不屈,并寻找
机会向南宋递送“复故疆,报世仇”情报,其品行有如挺立在北国
风雪中的
红梅。由于南宋
爱国将领与广大军民的英勇抗金,金朝改变其军事攻掠政策而取诱降手段,这与南宋统治集团占主流的投降心理一拍即合。于是抗金的力量受到排斥,抗金志士或死或贬。1142 年“和议”告成,宋高宗对金称臣,岁贡银绢,明确表示放弃淮水以北地区;金朝同意送回宋徽宗棺木和高宗母韦后。该年
夏至,
洪皓听歌者唱《
江梅引 》有“念此情,家
万里”之句(词序),又闻南宋派遣迎护韦后等的使者将至,不禁百感交集,于是词人连
夜和作了四首。该调也称《
江城梅花引 》,调名本
李白“江城五
月落
梅花”(《与史郎中钦听
黄鹤楼上吹笛 》)
诗句。洪词前三首又分别取其首句末三字为题 ,即《忆江梅》、《访寒梅》、《怜落梅》,第四首缺题名,依列当作《
雪欺梅》。
上面为洪回首词中的第一首,表达词人对南方及
爱国力量的深切怀念与关注。上片大意是说:被金人扣留在北方
天涯海角的羁臣,正无限深情地向往着
江南的
梅花,遥问它现在有几枝
花儿怒放?听说南方将有使者前来,多么盼望他们能把
江南象征
春天信息的
梅花捎到北国来啊。也许准备用它安慰远方之人;可是间隔千
山万水,即使
花儿捎到想必也要零落,满腔衷情还能向谁诉说!唐代
柳宗元《
早梅》诗 :“欲为万里赠 ,杳杳
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柳诗中寄寓改革家被打击的怨愤。此处借用其句表示对
山河破碎、忠良遭弃的悲慨。
作者长期希望与想象着有一天能南归
故国,投身抗金
事业。可是面对严酷的现实,词人不禁忧心忡忡。
金朝对北方疆土的占领已得到南宋王朝确认,而且南宋当局正疯狂迫害力主抗金的忠臣义士,使恢复之功隳于一旦,这样的时局下自己耿耿孤忠又怎能如愿以偿?下片大意是说:徒然憧憬着家里的
佳人笑摘
梅花的欢乐情景 ,
思念故乡而不能回去,真是肝肠寸断。
聊且抚着绿绮琴弹一曲《
梅花三弄 》,仿佛神魂飞向遥远有的南方。突然耳边传来胡笳声,才醒悟到自己正处在金朝监禁之下,触动满腔哀怨,泪水沾湿衣襟。
插满梅花的那一天只能期待于将来了,打算独自吟诗讽诵,只怕夜
风吹,花枝飘零,理想成为泡影。本词自序中说过,四首中“各有一‘笑’字,聊以自宽”,“卒押‘吹’字,非风即笛 ,不可易也”(每首最后都押“吹”字韵,一定是风吹或笛吹 )。这些反映他于沉重悲哀中保持一点乐观精神,对时代风暴的强烈感受与情不自已的壮怀激烈。“笑 ”、“吹”两字,堪称句眼,交相辉映,交织着特殊的环境中典型性格的
矛盾冲突。
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花向晴昊。”
苏轼《梅花 》:“一夜
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
度关山。”下片词中化用杜、苏诗意,于琴音歌声中展现了一派柔和美好的风光,曲终之时又回荡着无限悲壮余响。
本词巧妙地运用大量有关梅花的成语和典故,既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又富有时代新意,意境绵邈而形象优美,跌宕多姿。从本词的自词来看,作者是有意识“多用古人诗赋 ”,并因“此方无梅花,士人罕有知梅事者”,故自注出处。前三首自注现保存在
洪迈《容斋五笔》中。按这种表现手法,或许与其创作环境有关。幽恨填膺,倾吐为快;而由于身处形势未敢明言。因此词人借前人杯
酒以浇胸中垒块 ,寄豪情于婉约,却产生了特殊的艺术魅力。《容斋五笔》说它:“每首有一“笑”字,北人谓之《四笑江梅引》,争传写焉。”在当时是起了传播爱国思想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