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仙·题半面美人图

词牌名琵琶仙|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斜抱琵琶,似曾共司马江州相遇。

一片离合神光,衔山月初吐。

羞答答避人欲去,娇滴滴窥人还住。

霞晕腮边,星抛眼尾,绝代风度。

试呼遍百日真真,倘真面庐山许全睹。

好把张郎画笔,补一弯眉谱。

怎无语侧身灯下?

任拍肩总不回顾。

这比背立春风,撩人尤苦。

注释

1. 押词韵第四部

猜您喜欢

  • 1.《留题净应寺宋朝·李端民方床藤枕梦蘧蘧,睡足高堂乐有馀。茶乳泛瓯香篆息,明窗重理读残书。
  • 2.《次韵重九之什·其二宋朝·商倚昔年此日故园东,烂醉牛山到暮钟。已往光阴那再得,如今羁旅又重逢。渊明把菊情虽厚,子美登台愿莫从。且看群书攲枕卧,病多仍负酒杯浓。
  • 3.《初发梁泽宋朝·刘挚蒲侧荷翻小雨收,鲈莼高兴满扁舟。云稀树色偏宜晚,天借湖光剩占秋。孤鹜落霞闲上下,红莲白鹭各风流。此行说与同樽酒,南国江山尽旧游。
  • 4.《与韩子苍六首·其六宋朝·释德洪百年应尽便应尽,坐脱立亡誇小儿。酪出乳中无别法,死时何苦欲先知。
  • 5.《赠袁尔昌明朝·李云龙我有龙泉剑,三年置匣中。未曾试锋刃,无与辨雌雄。子抱四方志,人称烈士风。今朝脱相赠,风雨吼晴空。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