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其一·小筑四阕

词牌名临江仙|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久矣吹尘无好梦,奈何风伯相仇,瓦鸳飞遍小溪头。

天应未许,中岁筑菟裘。

辛苦牵萝重补屋,天寒倚竹堪愁,一枝栖息拙于鸠。

万间广厦,奢愿若为酬。

注释

1. 押尤韵

猜您喜欢

  • 1.《读《山海经》 其六晋朝·陶渊明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 2.《愁吟元朝·李昱乾坤虽浩荡,无处着愁身。早识文章误,甘于杯酒亲。野花他自好,江燕肯来频。笑从狂客镜,犹誇黑发新。
  • 3.《探春宋朝·张方平妙句江春入旧年,江梅长向腊中残。梁园地冷春来晚,试劈垂杨旧眼看。
  • 4.《即事·其一明朝·朱同菊自离披蝶自愁,道人无事懒悲秋。多情昨夜三更雨,洗出青山著屋头。
  • 5.《登喝水岩同郑文蔚赋(名炫少司马岳曾孙)明朝·佘翔看山何处结幽期,为道参差蓝笋移。地似支堤分鹫岭,水从阿耨卜龙池。经残白马谁传偈,石剩青莲好赋诗。一啸泠然风万壑,不知身世在须弥。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