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仄平平平仄。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仄中平中,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中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腻叶阴清,孤花香冷,迤逦芳洲春换。薄酒孤吟,怅相知游倦。想人在、絮幕香帘凝望,误认几许,烟樯风幔。芳草天涯,负华堂双燕。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记箫声、淡月梨花院。砑笺红、谩写东风怨。一夜落月啼鹃,唤四桥吟缆。荡归心、已过江南岸。清宵梦、远逐飞花乱。几千万、丝缕垂杨,剪春愁不断。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漏阁闲签,琴窗倦谱,露湿宵萤欲暗。雁咽凉声,寂寞芙蓉院。画檐外,树色惊霜渐改,澹碧云疏星烂。旧约桐阴,问何时重见。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倚银屏、更忆秋娘面。想凌波、共立河桥畔。重念酒污罗襦,渐金篝香散。剪孤灯、伴宿西风馆。黄花梦、对发凄凉叹。但怅望、一水家山,被红尘隔断。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雾罥觚棱,尘侵团扇,恨满哀弹倦理。控雨笼云,共闲情孤倚。敛娥黛、怕似流莺历历,惹得玉销琼碎。可惜阑干,但苔花沈穗。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算天音、不入人间耳。何人谩、裛损青衫泪。不是旧谱都忘,厌新腔娇脆。多生不得丹青意,重来又、花锁长门闭。到夜永、笙鹤归时,月明天似水。
拜星月慢,由唐教坊曲演来。始见宋周邦彦《清真集》。《宋史·乐志》入般涉调(黄钟羽),《清真集》入高平调(林钟羽)。
拜新月乃唐代民间妇女之习俗。李端《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不入闻,北风吹裙带。”妇女拜月以寄托美好之祝愿,常浩诗云:“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拜月如有词,旁人那得知。归来投玉枕,始觉泪痕垂。”此为唐人声诗。长短句词体最早见敦煌《云谣集杂曲子》两词,皆写拜月情景,其一写闺中妇女拜月:“荡子他州去,已经新岁未还归。堪恨情如水,到处辄狂迷。不思家国,花下遥指祝神明。直至于今,抛妾独守空闺。上有穹苍在,三光也合遥知。倚屏帷坐,泪流点滴,金粟罗衣。自嗟薄命,缘业至于斯。乞求待见面,誓不辜伊。”此是用平韵,另一首则用仄韵,两词格律大致相同,但与宋词异。《宋史·乐志》记载北宋初年因旧曲造新声之曲有《拜星月》。周邦彦《片玉集》宋本作《拜星月》,吴文英则作《拜星月慢》。吴词题为《姜石帚以盆莲数十置中庭宴客其中》,词云:“绛雪生凉,碧霞笼夜,小立中庭芜地。昨梦西湖,老扁舟身世。叹游荡,暂赏、吟花酌露尊俎,泠玉红香晷洗。眼眩魂迷,古陶洲十里。翠参差、淡月平芳砌。砖花混、小浪鱼鳞起。雾盎浅障青罗,洗湘娥春腻。荡兰烟、麝馥浓侵醉。吹不散、绣屋重门闭。又怕便、绿减西风,泣秋檠烛外。”吴词与周词格律句式全同,为此调之正体。此体长于叙事、写景,句法最有特色。前后段两个五字句均为上一下四句法,后段四个八字句均作上三下五句法,此正是宋人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