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笛格律

月下笛词牌名,调始周邦彦《片玉词》。调名本意即咏词人春下听笛时的所思所想。以周邦彦词《月下笛·小收尘》为正体,双调,九十九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九十九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十一句,七仄韵等四种变体。代表作品有曾隶词《月下笛·帘下》等。

月下笛词牌格律对照

月下笛词牌更多信息
  • 正体

    正体,双调九十九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四仄韵。以周邦彦词《月下笛·小雨收尘》为代表。此词前段第四句押韵,后段第四句不押韵,前后段第六句七字折腰,第七句七字不折腰,后结三字一句、四字一句、五字一句,宋人无如此填者,故以张炎词作谱。

    格律对照词:《月下笛·小雨收尘》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小雨收尘,凉蟾莹彻,水光浮。谁知怨。静倚官桥吹。映宫墙、风叶乱飞,品高调侧人未。想开元旧谱,柯亭遗韵,尽传胸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阑干空四绕,听折柳徘徊,数声终。寒灯陋馆,最感平阳孤。夜沈沈、雁啼甚哀,片云尽卷清漏。黯凝魂,但觉龙吟,万壑天籁

  • 变体一

    变体一,双调九十九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十一句七仄韵。以张炎词《月下笛·千里行秋》为代表。此词换头句藏短韵,前后段第四句俱押韵,第七句俱七字不折腰,第八句俱七字折腰,后结三字两句、六字一句,宋元人俱如此填,为此调正体。 按陶宗仪词前段第六、七句“阿谁底事频横笛,不道是、江南摇落”,“阿”字仄声,“摇”字平声。后段第七、八句“有时巧缀双蛾绿,天做就、宫妆绰约”,“天”字平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馀参所采诸词。

    格律对照词:《月下笛·千里行秋》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中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仄中平

    千里行秋,支筇背锦,顿怀清。殊乡聚。爱吟犹自诗。山人不解思猿鹤,笑问我、韦娘在。记长堤画舫,花柔春闹,几番携

    。平平。仄中仄平平,中平平。平平中。中平平仄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仄。中中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都依。但靖节门前,近来无。盟鸥尚。可怜西塞渔。断肠不恨江南老,恨落叶、飘零最。倦游处,减羁愁,犹未消磨是

  • 变体二

    变体二,双调一百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十一句七仄韵。以张炎词《月下笛·万里孤云》为代表。此与“千里行秋”词同,惟前段第五句添一字异。

    格律对照词:《月下笛·万里孤云》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寒窗梦,犹记经行旧时。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谩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归何。半零落依依,断桥鸥。天涯倦。此时心事良。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

  • 变体三

    变体三,双调九十九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十一句六仄韵。以曾允元词《月下笛·吹老杨花》为代表。此亦“千里行秋”词体,惟前段第五句六字折腰,后段第四句不押韵,结处三字一句、五字一句、四字一句异。

    格律对照词:《月下笛·吹老杨花》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吹老杨花,浮萍点点,一溪春。闲寻旧。认溪头、浣纱。柔条折尽成轻别,向空外、瑶簪一。算无情更苦,莺巢暗叶,啼破幽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

    。阑干。记露饮东园,联镳西。容销鬓减,相逢应自难。东风吹得愁似海,谩点染,空阶自。独归晚,解说心中事,月下短

  • 变体四

    变体四,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四仄韵。以彭元逊词《月下笛·江上行人》为代表。此与曾词同,惟前段第八句减一字,换头句添一字,前后段第七句各减一字异。 

    格律对照词:《月下笛·江上行人》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

    江上行人,竹间茅屋,下临深。春风袅,翠鬟窥树犹。遥迎近倚归还愿、分付横枝未。扁舟却去,中流回首,惊散飞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重踏新亭屐齿,耿山抱孤城,月来华。鸡听人语,隔江相伴歌。壮游历历同高李,未拟诗成草。长桥外,有醒人吹笛,并在霜 

月下笛词牌沿革

月夜听笛,古代人多所描述。如唐高适塞上听吹笛》诗: “霜净胡天牧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唐赵嘏《长安晚秋》诗:“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描述出静谧、安详的月夜传来乐音激越嘹亮的笛声,静中取动,韵味深邃;加之朦胧月色的背景,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显得意境深远宁静。调名本意即咏词人春夜月下听笛时的所思所想。

《词谱》卷二十七:“调始周邦彦《片玉词》。因词有‘凉蟾莹彻’及‘静倚官桥吹笛”句,取以为名。”《填词名解》卷三:“《月下笛》,由彭元逊‘江上行人’词得名。”《填词名解》大误。此调周邦彦已有词。考时代,周邦彦生于宋嘉祐元年(1056年),卒于宣和三年(1121年),属北宋末期人。彭元逊之生卒虽不详,但于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解试,与周邦彦相差一个半世纪,故由彭元逊词而得名之《月下笛》,实属无稽之谈,益甚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