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原用以咏洞府神仙敦煌曲中有此调,但与宋人所作此词体式不同。有中调和长调两体。《乐章集》兼入“中吕”、“仙吕”、“般涉”三调,句读亦参差不一。八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常以《东坡乐府》之《洞仙歌令》为准。音节舒徐,极骀宕摇曳之致。前片第二句是上一、下四句法,后片收尾八言句是以一去声字领下七言,紧接又以一去声字领下四言两句作结。前片第二句亦有用上二、下三句法,并于全阕增一、二衬字,句豆平仄略异者。

洞仙歌 何振岱

  • 1.《洞仙歌·纪游清朝·何振岱凉秋胜会,望瀛洲天迥。风送蓬山落鳌顶。古松阴、一双仙鹤闲行,苔满径、四面都无人影。海柔波滟滟,晴绿流香,何处经声飘佛磬。一字几分禅,笑语亲承,当前意、漫分凡圣。...
  • 2.《洞仙歌·春初雨中楼望,书示岚君清朝·何振岱洒天梦雨,酿浓寒初就。一角高楼坐来久。展窗扉、■■料峭轻风,记少日、来院试灯时候。如何平客闷,乡味登盘,椎髻围炉话杯酒。眼底旧家山,诗卷琴弦,尽闲寂、彀人消受。...
  • 3.《洞仙歌·为蕙愔写菊,并题清朝·何振岱幽闲疏淡,是秋人情性。写上生绡忒心肯。采香携句去,好处成猜,无限意、心壤何人消受。小池凭自照。瘦了容光,羞对芙蓉旧时镜。把酒向篱东,知自何生,孤根结、陶家三径。...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号心与、觉庐、悦明,晚年自号梅叟,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区)人。师从名儒谢章铤,光绪二十三年举人,被江西布政使沈瑜庆聘为藩署文案。辛亥革命后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何振岱能琴,书法融碑帖于一炉,功力深厚。作成就亦高,以其深微淡远、疏宕幽逸的诗歌美学在闽派中独树一帜,是“同光体”闽派的殿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