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製读五代周史·文伯怀明识

朝代:宋朝|作者:夏竦|
文伯怀明识,英规世所推。
济时陈策画,急用备论思。
隘郭爰增广,烦音亦改为。
温恭非不济,感遇志如兹。

猜您喜欢

  • 1.《济南黄台三首·其三宋朝·任诟绿柳桥边簇锦鞍,红纱影里照烟鬟。归来书几高烧烛,浑似江乡一梦间。
  • 2.《杨照承议芦雁枕屏宋朝·毕仲游画师不肯传风蝶,故作枯乾逞奇绝。清秋未合结繁阴,深户何曾洒飞雪。雪里鸭儿苦耐寒,眠沙枕浦白云团。黄芦槭槭枝叶乾,江头鸣鸭恰飞起,恍如身到潇湘间。潇湘洞庭云水隔,...
  • 3.《和毋仲山雨后·其三宋朝·苏过西湖跬可至,不畏城闉阻。芒鞋与竹杖,穿泥未为苦。清波暗萍藻,中无芙蕖吐。骤雨真可人,新荷亦掀舞。
  • 4.《明朝·李寄加衣檐际坐,零露酿霜华。客病诗为祟,天涯月一家。顽童扇铁马,邻笛应胡笳。赖此消清夜,羁人免叹嗟。
  • 5.《九月十八日与杭客游千佛山余不至是山者十四年矣清朝·王苹孤嶂孤花漫寂寥,山灵应笑鬓萧萧。僧残老树余双寺,佛冷空泉自六朝。杖倚秋烟刚半起,袖携海气未全销。苍然华鹊斜阳外,可似西泠第几桥。
夏竦的诗词曲代表作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别称夏文庄、夏英公。北宋宰相、古文字学家、人[1]。德安县(今属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长庆村人。
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知邓州,又徙襄州,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余万人;宋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又徙安州,再知洪州,勒令巫觋(男巫)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天圣五年,为枢密副使;天圣天圣七年(1029年)官参知政事;天圣九年(1031年)进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丞;仁宗景祐年间知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最早出现的虹桥;后迁刑部尚书;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改判河中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郑国公;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以疾归京师,遂不起,农历九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