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日偶成

朝代:清朝|作者:陈三立|
残英枝上一痕春,翠鸟依依惜别晨。
闻道花源无历志,为余衔赠避秦人。

猜您喜欢

  • 1.《踏莎行·初春清朝·徐灿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 2.《元朝·王祯利器从来不独工,镰为农具古今同。芟馀禾稼连云远,除去荒芜捲地空。低控一钩长似月,轻挥尺刃捷如风。因时杀物皆天道,不尔何收岁杪功。
  • 3.《和蔡相面壁轩·其四宋朝·释怀深处处是方便,此理几人荐。不识雪峰球,错认盐官扇。
  • 4.《营墓明朝·李之世东郊卜隐地,今为埋玉坟。凄凉一抔土,芳草无冬春。曾当同燕寝,岁月尚逡巡。松楸手自植,为尔表贞珉。重泉尚虚左,旦暮谁为亲。百年鼎鼎流,嗟此暂时人。
  • 5.《春晚偶题清朝·毛澄不识晨昏听寺钟,柴门一月绿钱封。墙边花落蜂声少,榻上尘多鸟迹重。沽酒误搀云化水,买山赢得雪堆松。道人约访餐霞客,家在峨眉第一峰。
陈三立(1853年10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