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溪秋雪庵看芦花用倦知庸庵闲止唱酬韵

朝代:清朝|作者:陈三立|
溪光荡入万峰晴,十二桥衔打桨声。
到倚高楼花满眼,白波翻海接霄明。
旁淤洲渚鸦巢照,裂幅云霞雁字横。
冷抱孤芳荐杯酒,有灵词客鉴余情。
(庵中设浙东西词人木主)

猜您喜欢

  • 1.《陶者宋朝·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 2.《郊庙歌辞·祀九宫贵神乐章·太和唐朝·不详帝在灵坛,大明登光。天回云粹,穆穆皇皇。金奏九夏,圭陈八芗。旷哉动植,如熙春阳。
  • 3.《清江钓隐元朝·陈谟小隐清江上,无心竞白鸥。蓼云团竹屋,芦雪点羊裘。放鹤归何晚,看花醉即休。底须终日苦,三百六鱼钩。
  • 4.《和岑运使题赵吏部容膝斋诗宋朝·慕容彦逢公不见金谷楼台插寥廓,珠玑映出琉璃薄。满甑青螺甲第空,富贵回头惊旅泊。又不见渊明三径似元卿,蓝缕茅檐仅容著。心知侈汰非远谋,寄傲南窗安所托。二子薰莸古至今,遗臭...
  • 5.《游玉笥山明朝·江琦(公良)芙蓉高插碧天开,双屐遥从岛外来。玉笥破云寻不见,更随风上九仙台。
陈三立(1853年10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