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塔灞渡东津

朝代:清朝|作者:李调元|

出郭眄遥岑,过渡得佳境。长风走溪声,落日横塔影。

入林路愈细,村口光耿耿。彷佛别有天,鸡犬自闾井。

不见打鱼人,但见钓鱼艇。

猜您喜欢

  • 1.《采桑子·凉生露气湘弦润清朝·纳兰容若凉生露气湘弦润,暗滴花梢。帘影谁摇,燕蹴风丝上柳条。 舞鹍镜匣开频掩,檀粉慵调。朝泪如潮,昨夜香衾觉梦遥。
  • 2.《游仙词·其一明朝·王邦畿步虚离地不沾尘,云送风行露半身。呼吸九州游已遍,到来招手戏时人。
  • 3.《过扬澜宋朝·彭汝砺路入扬澜险,心魂独惘然。秋风浪飞屋,春雨水弥天。一叶渔翁艇,千钧客子船。相争蜗角利,平地看深渊。
  • 4.《赠别陈本容其五明朝·佘翔沽来浊酒意如何,半醉当筵一放歌。江上千条彭泽柳,不知曾似客愁多。
  • 5.《和于少保书怀明朝·李贤王事关心夜不眠,孤忠应得圣君怜。忧勤肯负平生志,清白还教后世传。莫厌锦袍悬玉带,曾扶红日上青天。一身四海安危系,未许烟波理钓船。
李调元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调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号村,别署童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李调元出生地为绵阳市安州区宝林镇大沙村,宝林镇是五十年代撤罗江县划到安县的,按出生地应为安州区人,现宝林镇已与塔水镇、清泉镇合并建新的塔水镇,政府驻塔水镇,大沙村与乌龙村合并建童山村。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人。李调元与张问陶(张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李调元与遂宁人张问陶(张山)、眉山的彭端淑合称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其中,张问陶成就最大,袁枚称其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彭端淑次之,诗名不彰;李调元第三。嘉庆本《四川通志》认为李调元:“其自著诗文集,不足存也。”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认为:“其自著童山诗文集亦不甚警策,词则更非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