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鉴堂之华封贰尹任一首

朝代:清朝|作者:吴子光|

难得神交好弟兄,照颜古道最分明。

天留香雪旗亭壁,诗咏同袍范叔情。

两袖清风馀鹤俸,十年旧雨感鸥盟。

遥知此去河阳县,桃李花开春满城。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林文龙《台湾录拾遗》

2. 此诗又载林文龙《台湾诗录拾遗》。

猜您喜欢

  • 1.《调张籍唐朝·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想当施手时,巨刃...
  • 2.《访慧山钱道人不遇宋朝·周邠登山穿破乱云堆,不见高人眼倦开。门掩水声闲白日,路无车迹长苍苔。墙头五柳空摇曳,池上双凫自往来。却棹扁舟自回去,过江思上子陵台。
  • 3.《拟寒山寺·其一百三十九宋朝·释怀深君看草头露,日出还消去。也似世间人,阎浮暂时住。愚人尚不知,纷争求贵富。只应明眼人,未能笑得汝。
  • 4.《鸳鸯煞元朝·郑廷玉我说破阴魂莫更潜身怕。只要你秀才肯做迷心耍。不须今夜遭囚。免了每日随衙。畅道杀人贼不在海角天涯。我先知一个七八。带云:张千。唱:你与我传语他家。将冤恨都销化。到...
  • 5.《灯夕杂咏·其四明朝·伍瑞隆九夜渐晴天渐光,十一月华明似霜。纷纷弦管踏灯去,陌上绮罗空断肠。
吴子光(1819~1883),原名儒,字士兴,后因业师宋心珠(名其光)之贶,改今名,号芸阁,别署壑,晚年自号铁梅老人或铁梅道人。原籍广东嘉应州,生于清嘉庆廿四年(1819),卒于光绪十九年(1883),年六十五。青少年时在家乡熟读儒家经典,博览诸子百家著作及稗官野史,然屡试不进,遂于道光十七年(1837)渡台,后寄籍台湾淡水,以课馆为业,暇则以诗文自遣。长于诗,尤长骈体。同治四年(1865)中举,受知于台湾道台徐宗干,充幕僚多年。同治七年(1868)应淡水知府陈培桂聘,参与《淡水厅志》之修撰。光绪四年(1878)应聘主讲文英书院。是年,彰化望族三角仔庄吕氏新葺筱庄,聘子光设教其中,宾主殊相得。从其游者除吕氏兄弟外,尚有:傅子亦、丘逢甲、谢颂臣及子光之侄吴师廉等。大抵而言,晚清本土才学之士,尽萃于斯。筱云轩藏书数万卷,无所不备,吴子光曾为之作藏书记。逝后,吕家礼葬之,并恤其家,越年,复出资刻其书。王《台阳诗话》称其诗「专学晚唐」,「杰句名篇,美不胜录。」从〈小草拾遗序〉可知其少时好赋,原存有古律赋百馀篇;中年后,以近体诗为主要创作对象,亦存有二百多首,惜多所亡失。芸阁博学多才,然一生遭际不佳,「欲伸其文章报国之志而不可得」 。于是,以东坡自况,名其文集为《一肚皮集》。共十八卷,于光绪元年(1875)刊刻行世,附诗作《小草拾遗》一卷。又著《三长赘笔》十六卷、《经馀杂录》十二卷。则诸史绪论、书后题跋、古今词语、词林典实之类。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尝辑其有关台湾史迹稿为《台湾纪事》,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十六种。民国六十八年(1979)中华民国史迹研究中心得其稿本,辑印为《吴子光全书》,民国九十年(2001)又由龙文出版社重印出版。今以《一肚皮集》所附《小草拾遗》为底本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