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延平王庙壁(此组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其二

朝代:清朝|作者:吴子光|

蜃气楼台转眼空,有明硕果黯然终。

雄心已死田横岛,疏草都归鲍氏骢。

庙貌九重颁祀典,祠官三肃式斋宫。

而今率土图王会,海不扬波处处同。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陈汉光《台湾录》

2. 此组诗又载陈汉光《台湾诗录》。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渔翁唐朝·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 2.《送杨知府之夔州元朝·大圭使君清白旧传家,夔府之官不惮赊。蛇势中流开八阵,猿声午夜落三巴。苍童不治庭前草,紫马时看陌上花。恋阙丹心知更切,定依南斗望京华。
  • 3.《游黄梁祠即景杂咏·其四明朝·申佳允行行古道问仙踪,驴背驮来睡眼矇。莫道仙缘非易结,仙乡今在睡乡中。
  • 4.《赠涂年侄女南归·其一明朝·朱中楣每话家园泪雨潸,蓟门秋老雁初还。惊魂自逐潇湘水,忍见湓城山外山。
  • 5.《印台书院明朝·何谦印台何巍巍,荆楚瞻景光。美人恣远心,游衍古台旁。卓越比英姿,俶傥施众芳。朝披阳阿林,夕薄阴卉冈。环顾高云齐,天汉断微茫。开极七泽渺,杖策九嶷长。鄳阨横荒涂,洞庭...
吴子光(1819~1883),原名儒,字士兴,后因业师宋心珠(名其光)之贶,改今名,号芸阁,别署壑,晚年自号铁梅老人或铁梅道人。原籍广东嘉应州,生于清嘉庆廿四年(1819),卒于光绪十九年(1883),年六十五。青少年时在家乡熟读儒家经典,博览诸子百家著作及稗官野史,然屡试不进,遂于道光十七年(1837)渡台,后寄籍台湾淡水,以课馆为业,暇则以诗文自遣。长于诗,尤长骈体。同治四年(1865)中举,受知于台湾道台徐宗干,充幕僚多年。同治七年(1868)应淡水知府陈培桂聘,参与《淡水厅志》之修撰。光绪四年(1878)应聘主讲文英书院。是年,彰化望族三角仔庄吕氏新葺筱庄,聘子光设教其中,宾主殊相得。从其游者除吕氏兄弟外,尚有:傅子亦、丘逢甲、谢颂臣及子光之侄吴师廉等。大抵而言,晚清本土才学之士,尽萃于斯。筱云轩藏书数万卷,无所不备,吴子光曾为之作藏书记。逝后,吕家礼葬之,并恤其家,越年,复出资刻其书。王《台阳诗话》称其诗「专学晚唐」,「杰句名篇,美不胜录。」从〈小草拾遗序〉可知其少时好赋,原存有古律赋百馀篇;中年后,以近体诗为主要创作对象,亦存有二百多首,惜多所亡失。芸阁博学多才,然一生遭际不佳,「欲伸其文章报国之志而不可得」 。于是,以东坡自况,名其文集为《一肚皮集》。共十八卷,于光绪元年(1875)刊刻行世,附诗作《小草拾遗》一卷。又著《三长赘笔》十六卷、《经馀杂录》十二卷。则诸史绪论、书后题跋、古今词语、词林典实之类。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尝辑其有关台湾史迹稿为《台湾纪事》,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十六种。民国六十八年(1979)中华民国史迹研究中心得其稿本,辑印为《吴子光全书》,民国九十年(2001)又由龙文出版社重印出版。今以《一肚皮集》所附《小草拾遗》为底本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