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除夕杂咏七首·其五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四邻相倩写桃符,红纸千张墨一壶。

不惜醴陵花管秃,秋蛇春蚓笑髯苏。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虞韵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相逢行赠别旧友治将军元朝·萨都剌 一年相逢在京口,笑解吴钩换新酒。城南桃杏花正开,白面青衫鞭马走。一年相逢白下门,短衣窄袖呼郎君。朝驰燕赵莫吴楚,逸气自觉...
  • 2.《荔枝香·本意明朝·史可程怊怅春归红雨,喧燕语。喜得螺女江边,绡影吹香露。千林霞剪仙姝,丹荔迎风舞。多情、贻我晶丸甘如乳。歌红豆,笑翠靥、盈盈女。摘满筠篮,挑起怨丝愁缕。安得明驼、飞递惊...
  • 3.《偈二首·其一宋朝·释居慧钟馗醉里唱凉州,小妹门前祇点头。巡海夜叉相见后,大家拍手上高楼。
  • 4.《赠林双峰明朝·吴鹏天马桥东宅,高人旧隐居。开轩延素月,灌药引通渠。径满陶潜菊,家传伏氏书。有时叨客至,自钓锦川鱼。
  • 5.《和千家诗六十首·其四·城东早春明朝·李江八月梅春便有春,况于花锦一般匀。不堪吟笑东城过,得似尧夫有几人。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