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其六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姜芽敛手人非拙,珠玉挥毫我太痴。

便恐求书穿户限,何须远过永禅师。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猜您喜欢

  • 1.《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唐朝·李白天籁何参差,噫然大块吹。 玄元包橐籥,紫气何逶迤。 七叶运皇化,千龄光本支。 仙风生指树,大雅歌螽斯。 诸王若鸾虬,肃穆列藩维。 哲兄锡茅土,圣代罗荣...
  • 2.《次韵留题此岩元朝·陈镒留此岩前瀑布悬,云开古洞见青天。仙人丹化无来鹤,释子禅闲独种莲。荒径苔深初过雨,空山花暗自流泉。谁能结屋依林下,夜听松风枕月眠。
  • 3.《海棠宋朝·李定青帝行春信自专,精心知向海棠偏。不沾工部风骚力,犹占句芒造化权。倚槛半开红朵密,绕池初应翠枝连。谁人与拔栽琼苑,看与花王斗后先。
  • 4.《临川陪太守许公井山祈雨书黄华姑祠宋朝·释德洪临川富山水,井山最深幽。愧我今日来,自非清散游。试问井中龙,吾行汝知不。高秋嗜酣卧,此计非良谋。晚稻已及穗,一雨足可收。曷不跃而起,霈然泻南州。要看贤使君,放衙...
  • 5.《疏梅元朝·释明本依稀残雪浸寒波,桃李漫山奈俗何?潇洒最宜三二点,好花清影不须多。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