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里书怀,答赖二、悔之、绍尧,即次原韵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避地四五年,转徙江湖间。

落拓愧书剑,风尘凋玉颜。

游子念旧国,高堂念家山。

进退羝触藩,去留两为难。

飞蓬寻本根,目前虽苟安。

伤哉鱼跃渊,将为鸟入樊。

神州又破碎,瓜剖议早传。

既无中流柱,何以回狂澜!

峨冠食肉人,大抵袖手看。

徒令草茅士,痛哭天步艰。

沈吟复沈吟,五噫归故关。

直将蓬莱岛,视作武陵源。

轩冕非吾愿,世事誓不言。

夸叔久绝踪,黄绮犹可攀。

已矣趹踶马,从此解征鞍。

愿言采紫芝,分与同心餐。

注释

1. 押词韵第七部

猜您喜欢

  • 1.《瑶花慢·朱钿宝玦宋朝·周密朱钿宝玦。天上飞琼,比人间春别。江南江北,曾未见,谩拟梨云梅雪。淮山春晚,问谁识、芳心高洁。消几番、花落花开,老了玉关豪杰。金壶翦送琼枝,看一骑红尘,香度瑶阙。...
  • 2.《咏河豚西施乳宋朝·洪刍蒌蒿短短荻芽肥,正是河豚欲上时。甘美远胜西子乳,吴王当日未曾知。
  • 3.《送临淮李秀岩留守南京·其一明朝·王弘诲金符玉节拜彤墀,分陕亲承圣主知。吴地河山新授镇,汉家茅土旧开基。渡淮尚想围棋墅,驻马时成横槊诗。总为太平根本计,麒麟勋业万年垂。
  • 4.《次张邦兆留别韵明朝·江源云中聚首才三日,匹马仍从代郡行。仙棹不须嗟郭泰,使星何必卜君平。王程不计三关远,旅宿时看一剑横。再拟春风兰省约,莫教寒却旧诗盟。
  • 5.《秋日同季弟归里和韵清朝·汪文桂秋深才得返乡闾,弱弟偕行赋《遂初》。衣上辛勤慈母线,箧中珍重故人书。白云红树堪移棹,万壑千峰拟结庐。到日松楸亲拜扫,山田犹待把犁锄。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