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绍尧醉歌行(以下辛丑)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咄哉泾渭久合流,鱼目色喜夜光愁。

西施绝代负薪老,嫫母成群衣锦游。

削脯贩脂为世重,龙蟠凤逸无人求。

平子四愁空怨叹,左徒九歌枉离忧。

顾此胶胶兼扰扰,径须莫莫与休休。

怜君未改书生癖,攒眉长受吟魔役。

诗成珠玉亦奚为,他日空留覆瓿迹。

山冰渐解风骚骚,弱柳摇春莺欲歌。

孔融客座酒樽满,谢安故园花树多。

佳时不来共作乐,其奈黄鸡白日何!

注释

1. 以下辛丑

猜您喜欢

  • 1.《夜宴南陵留别唐朝·李嘉祐雪满前庭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
  • 2.《挽晁端友著作二首(其二宋朝·毕仲游试问生何事,清诗七百馀。父兄无旧产,妻子有遗书。散诞谋生懒,高情与世疏。苍天高莫问,长短竟何如。
  • 3.《新秋明朝·王邦畿不畏炎蒸苦,明河欲近秋。屏思坐深夜,爽气袭重楼。城郭砧初动,山庭果未收。桥边有织女,延伫待牵牛。
  • 4.《山庄杂咏·其二明朝·王弘诲自学为生理,因谙农圃情。时拟鹿门人,相从耦而耕。树艺与稼穑,小大名有营。择木羡高鸟,临水濯长缨。婆娑衡宇下,偃仰遂平生。伐檀古所珍,考槃利居贞。吾闻于陵子,灌园...
  • 5.《高柳新蝉(同戴公纶赋)明朝·李孙宸柳变园林拂暖丝,新蝉初咽最高枝。寻条未定吟风处,翳叶宁妨饮露时。摇扬乍飘宫里鬓,凄清如恋画前眉。豫怜朔吹惊寒后,撩乱章台竞噪迟。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