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言志,寄绍尧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男儿处草莽,有志无由伸。

同调尚龃龉,况乃行路人。

东山花落时,醵饮会亲宾。

银灯照初夜,妙伎堂前陈。

皓齿歌白雪,细腰舞萦尘。

逢君绮席间,爵行不计巡。

小令杂谐谑,翻酒沾衣巾。

半酣发狂态,笑齧妃女唇。

观者如堵墙,交口詈申申。

百年一刹那,浮云是吾身。

醉死讵足悔,但恐为世嗔。

牛角触金花,自古同悲辛。

埋照不出门,庶以葆天真。

一枕北窗风,聊署无怀民。

注释

1. 押真韵

猜您喜欢

  • 1.《晚泊松江宋朝·章宪长堤牵百丈,舴艋溯清漪。山与残霞暝,水将秋色宜。江寒征雁度,天远暮帆迟。剩欲浮家去,烟波学子皮。
  • 2.《世英梅轩宋朝·释德洪平生忠孝两难忘,乞得邻州近故乡。清白夜晴千里月,肃严秋迥一天霜。数行径彻临清晓,半印香消倚夕阳。记取东轩谈笑处,庭梅他日似甘棠。
  • 3.《石坂晴岚明朝·伍如璧峭壁云开古洞边,紫光十丈与天连。春花绽锦描朱幌,曙色流霞展翠毡。纷入寒潭秋洗雨,翻来图画晓笼烟。诛茅未遂青山计,十载行歌负石泉。
  • 4.《怀王韦轩明朝·李一夔剑气腾冲孔孟津,风光何事久羁人。骚坛酌月频更主,旅馆看花又过春。老病自怜青眼旧,交游谁信白头新。锦天迎养真天乐,争奈停云粤海滨。
  • 5.《哭友人魏台司避乱山居遂亡明朝·李孔昭蓟门英敏士,避世筑山阿。浩歌响林木,心气高嵯峨。坐待天地清,自恃发未皤。造化竟无情,贤豪如之何。是为志士师,猛省惧蹉跎。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