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言志,寄绍尧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男儿处草莽,有志无由伸。

同调尚龃龉,况乃行路人。

东山花落时,醵饮会亲宾。

银灯照初夜,妙伎堂前陈。

皓齿歌白雪,细腰舞萦尘。

逢君绮席间,爵行不计巡。

小令杂谐谑,翻酒沾衣巾。

半酣发狂态,笑齧妃女唇。

观者如堵墙,交口詈申申。

百年一刹那,浮云是吾身。

醉死讵足悔,但恐为世嗔。

牛角触金花,自古同悲辛。

埋照不出门,庶以葆天真。

一枕北窗风,聊署无怀民。

注释

1. 押真韵

猜您喜欢

  • 1.《洞庭曲元朝·金信浩荡太湖水,东西两洞庭。吹箫明月里,龙女坐来听。湖上望苏台,水与青天远。长风送飞帆,忽到长洲苑。
  • 2.《同韩子苍游黄山观约高寿朋张公硕不至宋朝·释道潜驼裘跃马去翩翩,一舍逡巡箭脱弦。仙事未须穷传记,胜游聊为好山川。穿林络石惊寒浏,缭白萦青对篆烟。惆怅能文二三子,操觚安得共周旋。
  • 3.《题卢益修所画水仙花元朝·虞堪卢郎吹笛向沤波,梦里曾瞻帝子何。一自美人遗玉佩,至今南浦月明多。
  • 4.《秋日寄题姚在质草草亭明朝·佘翔君家台馆似濠梁,几度论诗到草堂。春社酒醒双燕语,墨池雨过百花香。桐阴满地吟秋色,竹影留人醉夕阳。可是名园幽兴熟,九华无日不相望。
  • 5.《二郎神·秋叶清朝·杜贵墀出门四顾,但树树替秋言语。恰作去就新黄,收回稠绿,青镜愁容似汝。自昔才人悲摇落,可更有、亭皋佳句。惟岭外夕阳,桥边流水,是漂流处。无据,辞根却似,无家归去。向渡...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