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铨侄日本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天运穷百六,劫尘飞蓬壶。

避地吾与汝,适越还入吴。

吴下风月窝,越中山水国。

五载同娱游,一别分南北。

汝志在显扬,书剑客帝乡。

吾贫甘守拙,返棹婆娑洋。

迢迢七千里,相望隔烟水。

中外断知闻,叹恨何能已!

今年京师乱,六龙西入关。

闻道辇毂下,白骨如丘山。

嗟汝年少子,陷身兵革里。

笳鼓喧蓟门,何处问生死?

青鸟天外飞,衔书坠我衣。

开缄惊且喜,知汝脱重围。

汝亲已衰老,旅食江南道。

馀生复何求,拜辞诣绝岛。

绝岛海东滨,徐市此避秦。

传闻有仙药,宫阙皆金银。

地与鲲身接,向来通舟楫。

为我折扶桑,乘风浮一叶。

须识竹林人,相思泪濡睫。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诉衷情·宝月山作宋朝·仲殊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
  • 2.《次韵邵公济六言三首赠史千史自云尝从邵学·其二宋朝·周孚学须有委有源,约略为君一言。淳夫迂叟旧客,无己醉翁嫡孙。
  • 3.《又和师川同集章江寺二首·其二宋朝·洪刍兴发寻荒径,途穷见宝坊。随宜聊复饱,触处得追凉。取友真濠上,怀人向渭阳。不嫌茶七碗,殊胜酒千觞。
  • 4.《铁牛坝明朝·吴元馨铸出红炉几度秋,神威藉镇碧溪头。农耕芳草春閒立,牧唱斜阳晚不收。龙彩似经齐寨火,犀文解断楚江流。至今坝上收功处,秦惠金牛未许俦。
  • 5.《秋怀明朝·沈鍊八宝山前精舍开,石床泉磴翠微隈。炼丹自穴烟霞洞,把卷常登草树台。数梦攀天珠阙近,暂歌出塞紫云回。承明三疏心偏忆,空有皇都白雁来。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