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侄幼春过海游学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吾兄膝上王文度,不减谢庭之宝树。

先世起家用弓马,汝独苦心向词赋。

千金一字不轻下,文成每有惊人句。

奇峰狂浪生笔端,掷地铿锵协韶頀。

偶然游艺贾馀勇,巧思亦足相贯注。

围棋不落第二品,蹴鞠樗蒱皆独步。

只今年才二十四,文采风流遐迩慕。

但恨操术与时乖,斑斑高隐南山雾。

今朝别我西游学,小弟担簦逐芒屦。

离亲去里初作客,越水闽山慎行路。

迩来震旦新学兴,说富言强士争骛。

侏离讲习红毛文,糟粕六经谁复顾!

二三儒生抱残缺,拘守人笑书中蠹。

低心逐时何足羞,贵令樗栎化箘簬。

物生合用斯为美,章甫适越毋乃误!

汝今此行良有以,窃愿知新更温故。

毋忘所能古有训,博览兼通问则裕。

送汝求师浮海去,祝汝业成早东渡。

离筵有酒不能饮,心逐去帆飞似骛。

别后知余日夜思,莫厌频频传尺素。

注释

1. 押遇韵

猜您喜欢

  • 1.《次韵孀妇叹(用杜工部诗韵)元朝·陈镒城东孀妇发未华,半生苦乐随夫家。前年夫戍死锋镝,姑老子幼长吁嗟。携持幼子独存立,倚帘羞见燕双入。辛勤纺绩得来薪,晨昏奉姑粗供给。邻家女子瑳素头,压鬓金钗髻相并。...
  • 2.《和林艾轩城山国清塘韵宋朝·陈士楚山光一洗红尘眼,长松夹道摇青伞。回头下瞰百川溶,亭皋小立淩刚风。杰阁玲珑朱绿户,何年蓬莱移左股。山僧见客不敛眉,梵呗琅琅应鱼鼓。欲携三尺弹龟山,淳风一去不复还。...
  • 3.《依韵和徐大夫凤凰池九首·其三宋朝·陆佃池就台成竟大奇,画堂新燕亦差池。人非杨柳看来瘦,春有梅花探得知。华发渐惊强半白,素娥曾与第三枝。海邦莫道无宾客,冠盖如今盛一时。
  • 4.《和冯检斋方伯赐诗·其一明朝·朱浙澜水壶山已隔生,何期使节重行行。直从当宁分忧顾,终与斯民致太平。茅屋惠来今雨候,德仪端拜古风清。明公事业须钟鼎,沮溺都忘世上情。
  • 5.《步虚词二十三章·其十一明朝·沈鍊道自心灵悟,机因物象生。玄风流日用,妙理在常行。神气超无极,精微合有情。玉藏山自润,珠在水还明。松子非难学,王乔本易成。何人寄丹诀,白日试飞升。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