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六月二十六夜大风雨,诗以志异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赤云夹日翔,飓母空中舞。

夜来风大作,吹万声熛怒。

初如奏笙竽,继若鸣金鼓。

倏忽啼鬼神,杂沓斗龙虎。

势欲翻渤海,响疑折天柱。

丰隆既出地,元冥亦行雨。

奔腾熠群动,滂濡浸后土。

助虐益咆咻,挠物无龃龉。

拔树倒千章,倾屋非一所。

估客念船舶,农夫忧场圃。

六鹢飞过来,爰居止于鲁。

鸡犬俱不宁,人物多安堵。

却思轩顼世,雨十而风五。

时若应休徵,至治难再睹。

长吟记灾异,慨然怀往古。

注释

1. 押词韵第四部

猜您喜欢

  • 1.《次韵洪致远春日绝句二首·其一宋朝·周孚石友今年断不来,纷纷没马但黄埃。自怜老臂今三折,安得愁肠不九回。
  • 2.《红衲袄明朝·王玉峰莱阳县虽非是松菊庐。是我受恩深。瓜葛处。小生:老先生此处有什么瓜葛。生:只为前科未遂功名志。淹困于斯不得归。此时呵。影茕茕尚未妻。就在此处求婚。喜得姻缘偶然。本...
  • 3.《寄云石山人明朝·王天性自无匡世略,守拙混泥沙。云没君山径,蓬荒仲蔚家。学空忘委蜕,离垢想餐霞。欲访臞仙子,东西各海涯。
  • 4.《秋夜呈伯华明朝·佘翔独坐高楼夜,萧然旅思生。井桐秋一叶,城柝月三更。剑合雌雄气,诗传鲍谢名。山中丛桂在,无日不含情。
  • 5.《学博陈冲师奏最明朝·李云龙夙擅阳春调,曾登作者坛。家徒四壁立,物有一毡寒。马瘦桃花落,盘空苜蓿残。不知公府去,奏最是何官。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