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呈谢四先生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微疾系公忧,驰顾不待车。

足明忘年交,亲切如一家。

雨馀溪路险,苔滑石又斜。

蹉跌出无心,衣履沾泥沙。

入门笑语我,健步老已差。

坐定施刀圭,霍然病顿瘥。

先生悬葫芦,买药人如麻。

女子识韩康,名满昆舍耶。

屈驾肯相就,又屏驺从哗。

自揣农家流,得此已光华。

为我爱惜费,此念尤可嘉。

顾兹一蹶惊,不啻我所加。

平生相厚意,感愧欲自挝。

我病动烦公,二事为根芽。

烂肠因魔汤,伐性由烟花。

悔过苦不早,祸发方号呀。

自今立严戒,洗心归释迦。

六淫无从染,免劳长者嗟。

闻公好登山,矫捷追麇麚。

此后愿自爱,脚力何自誇。

竹兜以代步,请盐此溪涯。

投诗永为好,聊用比木瓜。

猜您喜欢

  • 1.《越调·天净沙·闲题元朝·吴西逸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依旧红尘满眼。夕阳新雁,此情时拍阑干。楚云飞满长空,湘江不断流东,何事离多恨冗?夕阳低送,小楼数点残鸿。数声短笛沧州,半江远水孤舟,...
  • 2.《与葛氏兄弟登蜀山阁(阁在扬州)明朝·王渐逵蜀山敞灵阁,昔为隋帝居。迷楼今不见,禾黍遍丘墟。惟有江南山,青青回不殊。时运互推易,人事与之俱。与子增感慨,不饮当何如。
  • 3.《吊梁原沙明朝·王弘诲沙老耽梨园,一往不复返。不知长夜台,何似沧浪馆。
  • 4.《酬族兄润父韵元朝·张仲深长记西湖日日晴,画船齐载管弦声。青青草色裙腰绿,白白梅花粉额明。舞倦玉纤歌扇重,醉挥银笔帕罗轻。今年海上多岑寂,相对篱根郭索行。
  • 5.《赏菊明朝·吴孟和花吐秋风满径黄,花前宴赏是重阳。摘来嫩朵攒金色,和入新醪泛玉觞。自酌自斟情最洽,载歌载舞兴偏长。于时若会如云友,拼却酕醄入醉乡。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