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栎社春会,南北诗家毕至,喜而作歌,即呈在座诸君子

朝代:清朝|作者:林朝崧|

男儿当画凌烟阁,横草功成比褒鄂。

不然携家游五湖,万金坐致同陶朱。

奈何一鸣复不跃,行歌长作山泽癯。

世风尚武风雅坠,天生才人岂无意。

陈芳有国容我主,漫向槐安争富贵。

挽回文运起中原,我先一军张汉帜。

长城不怕偏师攻,守无羸卒多精骑。

南方之强北方强,与我鼎足分界疆。

黄池荼火各争长,笔阵鏖战三千场。

衣裳玉帛会今日,喜见三分初合一。

牛耳休论执者谁,象占无首群龙吉。

送抱推襟畛域忘,弹棋奏乐欢情溢。

临池书罢湿云烟,刻烛诗成评甲乙。

遗老不数香山九,群贤远过竹林七。

满堂济济裙屐多,莺花烂熳春风和。

主人奉觞客尽醉,踏筵起舞拍手歌。

相约斯文延一脉,自今同室戒操戈。

年年三月兰亭宴,愿合群仙咏大罗。

猜您喜欢

  • 1.《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宋朝·刘过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
  • 2.《春庭晚望南北朝·萧悫 春庭晚望,萧悫。春庭聊纵望,楼台自相隐。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荀。泉鸣知水急,云来觉山近。不愁花不飞,到畏花飞尽。 ...
  • 3.《怀庆道中明朝·李贤西来平路入怀州,杨柳阴阴夹道稠。翠羽万竿村内竹,锦囊千颗舍傍榴。闲云低绕青山卧,活水深穿碧树流。满目秋光浑似画,几时乘兴欲登楼。
  • 4.《香山寺月夜清朝·王士祯明月出东岭,诸峰方悄然。残雪尚在地,掩映西斋前。竹色既闲静,松阴媚沦涟。清晖一相照,万象皆澄鲜。此时憩寂者,宵分犹未眠。
  • 5.《秋送吴景先归休阳·其二明朝·沈守正落叶如相逐,江行不记湾。帆开迎昃日,雁度失青山。往事烟云外,新诗指点间。邻舟喧土语,知己近乡关。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