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梁子嘉先生归粤长歌

朝代:清朝|作者:洪繻|

西风海上来,江湖秋已疏。

天涯远游子,日色冷菰蒲。

蒲帆天外去,忽忽浪花粗。

行客悲不已,远望绝平芜。

故乡在何处,回首水云区。

岭南近如何,未得一纸书。

衣锦滞他方,富贵亦唏嘘!

况为失路人,不如归乡闾。

我送先生行,欲挽先生裾。

先生昔来时,台海金汤如。

班生从戎幕,曾见海氛袪。

维时法兰西,遂为强弩馀。

兵气倏忽消,辐辏纷舟车。

先生半隐宦,拓地开菑畬。

台阳富山海,山人亦足鱼。

先生于山中,永以爱吾庐。

谁知浩劫兴,割地等商于。

欃枪无人扫,千里为邱墟。

先生攘袂起,有愤不得摅。

朝廷有子兰,枉哭申包胥!

仓皇戎马间,南北行趑趄。

越海去复来,囊橐无宿储。

不见汉衣冠,所遇多駏驉。

关津不易过,寄迹嗟籧篨!

当年华屋处,再过无人居。

伏莽时时起,十室九室虚。

沧海扬尘后,无复返其初。

先生长太息,决计问归途。

君家粤东路,地即古番禺。

亦曾遭英夷,夺去海膏腴。

伊昔林文忠,至死三叹吁!

有计不得行,谋国误奸诬。

虎门铸大错,筹策至今纡。

茫茫五虎洋,万国来揶揄。

汪、黄今再生,遗祸遍海隅。

粤海虽粗安,虢亡行及虞。

今日广州潮,轮舶环郡郛。

山海失岩阻,黔首其挛拘。

君归亦何乐,聊为妻孥娱。

我思祸乱中,素志不可渝。

祖生中流楫,气足吞羯奴。

西夷侮我甚,谓我无良图。

瓜分指中夏,囊括鼓咙胡。

我笑夷人眼,咫尺见糊模。

岂识中华势,衰乃盛之符。

君归求黄石,慎保千金躯!

见说粤西峤,胜、广已蠕蠕。

草寇启汉、唐,此岂为之驱!

可怜兵燹灾,到处无或殊。

君地与毗连,曷胜望苍梧!

滔滔郁林水,须虑走湛卢。

官军成铅刀,不足张威弧。

我辈何从计,不禁碎唾壶。

时事且勿悲,请为君歌呼!

去年见君面,一拜识眉须。

嶙嶙耸傲骨,迥异风尘趋。

逢人辄面质,不为时俗谀。

诗文在正声,瑰异过璠瑜。

我读「钓龙歌」,高调入云衢。

稽康广陵散,不道今未无。

有作皆唐调,绝不为喁吁。

伤时生感喟,杜诗与泪俱。

平生复萧索,阅历貔生貙。

愧我非终童,未能弃关繻。

空送先生去,不共先生徂。

秋风吹远道,落叶客身孤。

东西马首瞻,怅惘失朝餔。

遥遥沧海上,帆片有云铺。

一去难复逢,望君眼亦枯!

粤山千万重,君去飞舳舻。

注释

1. 押词韵第四部

猜您喜欢

  • 1.《示秬秸宋朝·张耒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 2.《失调名·男儿出外唐朝·敦煌曲子男儿出外径前行。路上慎莫逢贼兵。两家排阵便该斗。三棱凿子乱纵横,夺目云中落羽翰。相隈莫效鸦鹊争。
  • 3.《宿西轩宋朝·任伯雨茅檐不动晚风微,独对炉烟枕半攲。惟有多情沙上月,依然青琐照人时。
  • 4.《玉池禅师以纸衾见遗作此谢之宋朝·释德洪纸衾来自玉峰前,旋坼封题一粲然。便觉室庐增道气,不忧风雨搅闲眠。就床堆叠明如雪,引手模苏软似绵。拥被并垆和梦暖,全胜白氎紫茸毡。
  • 5.《和千家诗六十首·其三十九·初夏睡起明朝·李江流水高山老伯牙,孤桐谁许碧笼纱。枕痕春色天长午,坐对蔷薇一树花。
洪繻(1866~1928),本名攀桂,学名一枝,字樵。台湾沦日后,取《汉书‧终军传》「弃繻生」之说,改名繻,字弃生。清彰化鹿港人,原籍福建南安,其先大父至忠公流寓台湾鹿港,遂家焉。少习举业,光绪十七年(1891)以案首入泮。十九年(1893)乡试不中。乙未(1895)割台之役,与丘逢甲、许肇清等同倡抗战,任中路筹饷局委员。台湾民主国瓦解后,绝意仕进,潜心于古文辞。由于身居弃地,洪繻采取「不妥协、不合作」的应世态度,以遗民终其身。他坚不剪辫,拒著洋服,拒说日语,不许二子受日本教育,诗文皆以干支纪年,以示不忘故国。内容多系三台掌故,自清末政治措施,以迄割台前后战守之迹,日人横暴之状,民生疾苦之深,一一垂诸篇章,兼具经世作用与史料价值。

张光岳谓洪繻诗,先学唐诗,以求诗格高古;继而上窥汉、魏,再学于宋、元、明、清,以臻高雅古朴之境。胥端甫谓其「感愤时事诗中,评时论古诸作,皆能独具只眼以自抒其伟抱。」杨萍则推许洪氏为台湾近代学人中,博闻笃学,抱朴守贞,俨然有古大师之的第一人。〖参考胥端甫编辑《洪弃生先生遗书》;杨萍《台湾史上的人物》,台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5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程玉凰《嶙峋志节一书生:洪弃生及其作品考述》,台北:国史馆,1997年5月。
〗洪繻著作包含诗歌、骈文、古文、试帖时文四类文体,皆冠以「寄斋」之名,有《诗集》、《八州诗草》、《试帖诗集》、《词集》、《诗话》、《骈文稿》、《古文集》、《函札》、《制义文集》、《八州游记》、《瀛偕亡记》、《中西战纪》、《中东战纪》、《时事三字经》,约百馀卷,一百八十馀万字。遗稿经哲嗣洪炎秋辑为《洪弃生先生遗书》〖胥端甫编辑,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又依据原抄本,重加整编标点,排印为《洪弃生先生全集》〖林文龙点校,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
〗。今以成文出版社《洪弃生先生遗书》所收《寄鹤斋诗集》为底本〖底本收录诗集分述如下:(1)《谑蹻集》七卷,约为1885至1895年之作。(2)《披晞集》七卷,约为1895至1905年之作。(3)《枯烂集》九卷,约为1905至1915年之作。(4)《壮悔馀集》,为香奁诗,为1897年之作。(5)《八州诗草》五卷,为1922至1923年游历中国之作。(6)《诗集补遗》,补录前面诗集所漏收诗作。(7)《试帖诗集》,为1885至1898年科举考试习作。
〗,对校洪繻孙女洪小如所藏抄本〖编者按:洪小如所藏抄本含《谑蹻集》七卷,《披晞集》六卷(缺卷五),《枯烂集》九卷。现收藏于国立台湾文学馆。
〗、洪繻自编出版的《寄鹤斋诗矕》〖《寄鹤斋诗矕》,南投:南投活印社,1917年。此书洪繻自编自印,作为旅游大陆交谊用书,也是洪氏第一部见世的著作。
〗,并参考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洪弃生先生全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台湾诗荟》等所载之诗作,辑录编校。(吴福助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