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述怀,集杜二十首(并序)·其六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惨淡风云会,飞腾战伐名。

呻吟更流血,长啸一含情。

耕凿安时论,渔樵寄此生。

故林归未得,群盗尚纵横。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庚韵

2. 并序

猜您喜欢

  • 1.《雁门胡人歌唐朝·崔颢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 2.《红楼梦十二曲——枉凝眉清朝·曹雪芹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
  • 3.《题徐良夫耕渔轩元朝·元圭高士解尘鞅,结庐遂幽素。旷尔乐天真,怡然乃成趣。青山荫虚牖,白云霭嘉树。饮水岂吾贫,茹藿非吾虑。野花自妍芳,山乌亦幽聚。一与众累暌,既往亦已悟。时与樵者行,或从...
  • 4.《偕兄侍屏翁探梅屏山分得空字宋朝·戴炳踏破登山屐,来寻傍水丛。眼明千树底,春入数花中。格瘦诗难写,香寒酒易空。狂歌归秉烛,惊怪走儿童。
  • 5.《收尾元朝·郑廷玉这的是贫穷富贵皆轮至。做笑科:陈德甫云:老员外。你笑甚的来。正末云:俺不笑别的。唱:笑则笑贾员外一文不使。单为这口衔垫背几文钱。险送了拽布拖麻孝顺子。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