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书怀·其二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垂杨无力绊春晖,转瞬东皇又欲归;

一岁韶华忙里过,少年好景热中非。

蛙喧雨后声偏急,花落风前影亦飞;

野馆不嫌田舍寂,得知稼穑是民依。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猜您喜欢

  • 1.《使辽回竟恭敏李公席上作宋朝·王钦臣穹庐三月已淹留,白草黄云见即愁。满袖尘埃何处说,李家池上海棠洲。
  • 2.《次韵赠陈季常宋朝·吕陶一尘殊不挂胸中,标韵高閒辩论雄。诗得江山深有助,道因橐籥易为功。平生拟效漆园吏,何日相逢黄石公。可惜壮年长策在,却陪明月与清风。
  • 3.《游云居三首·其三宋朝·李彭群峰罗立紫崔嵬,无复市声蚊聚雷。远峤云屯飞鸟没,寒江烟敛健帆开。暖眠犊子阳关草,香逐蜂须阴谷梅。散策扪萝觅归路,摩挲苍石更裴回。
  • 4.《费国聘入贺还蜀·其二明朝·余继登吾党论英妙,惟君意气雄。入朝歌宴镐,献寿竞呼嵩。名以游燕大,文从谕蜀工。怜才明主意,迟尔建章宫。
  • 5.《老鹄营巢为大风所摧清朝·牛焘毛羽日摧残,营巢力正殚。未遑三窟许,难得一枝安。旅食秋风倦,孤鸣夜月寒。鹪鹩应笑尔,绕树意盘桓。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