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楼落成,移居即事·其三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诛茅谁助草堂钱,卖尽文章又卖田。

潘岳閒居原奉母,葛洪移宅总游仙。

无多别业悲生计,有味书镫忆少年。

知否三迁慈训在,未能奋发愧前贤。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猜您喜欢

  • 1.《杨柳枝·老催人唐朝·敦煌曲子春去春来春复春。寒暑来频。月生月尽月还新。又被老催人。只见庭前千岁月。长在长存。不见堂上百年人。尽总化微尘。
  • 2.《雨自四月至七月暑热不能堪作此寄德裕安民二首·其一宋朝·周孚一牛鸣地无多远,褦襶经过恐不宜。风雨潇潇自蚕月,光阴忽忽又瓜时。缅怀胜践真成梦,尚喜穷居不废诗。肯赴凉秋通夕约,短瓶储粟为君炊。
  • 3.《桃花石上偶成(桃花洲在九洲湖内)明朝·王渐逵晨侵向渔蒲,濯足桃花矶。空馀绿藻芳,未是桃花时。轻风吹纶丝,挂我桃树枝。无鱼且沽酒,一杯聊自持。
  • 4.《公署述怀元朝·区子复龙津士者白沙客,几载流离归未得。何时回首理田园,底事悤悤走南北。缅思先世本儒林,诗礼箕裘绍簪笏。传家一卷鲁麟经,直上青云登仕籍。一官佐邑理武仙,翩翩遽捧毛生檄。...
  • 5.《感遇九首·其七宋朝·释契嵩空虚澄远烟,霁色含秋景。思君每盘桓,驻目千峰顶。明月初团圞,可照美人影。美人来不来,云霞渺林岭。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