捒中感事·其四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二十年前此寄居,今来犹认旧茅庐。

江山信美非吾土,富贵时还读我书。

胸有甲兵期自试,手无柯斧欲何如。

等閒忽起闻鸡舞,国计民瘼恨有馀。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

猜您喜欢

  • 1.《人为吴道子曹仲达语唐朝·佚名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 2.《晓起明朝·王渐逵晓起不梳头,凭高事事幽。凉风满衣袖,旭日上帘钩。云暗东山寺,秋深北阁楼。自歌还自舞,应是凤鸾洲。
  • 3.《雪窦宋朝·释元肇上尽崎岖脚力微,毳袍零碎染烟霏。妙高峰顶见日出,千丈岩前看雪飞。寒木著霜山衣锦,清池得月镜交辉。翩然又作东南去,肯落台温第二机。
  • 4.《夜雨宿西庄明朝·何进修结屋芦湾浅水边,柴门阒寂自风烟。楼头忽堕千山雨,窗外俄飞万斛泉。深夜篝灯还下榻,故人挥麈共谈天。惭予搔首成衰老,漫向矶头理钓船。
  • 5.《南郊醉扶归明朝·李景云 崔时佩贴:将偷香手准备折桂枝。休教淫词儿污了龙蛇字。藕丝儿缚定鶤鹏翅。黄莺儿夺了鸿鹄志。休因翠帏锦帐一佳人。误了你玉堂金马三学士。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