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港口放洋,望海上诸屿,寻台山来脉处,放歌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鼓山如龙忽昂首,兜之不住复东走。

走到沧海路已穷,翻身跳入冯夷宫。

之而鳞爪藏不得,散作海上青芙蓉。

我从崱屴来,买棹归乡里。

小焉海潮生,百夫声齐起。

掀碇转柁飞如龙,倏时已过山千重。

回头却顾船来处,天半屹立千高峰。

鸾凤翱翔以下瞰,龙虎巃嵷而上冲。

黄牛白犬距其左,龟形鳖状肩相从。

既连复断横复纵,如迎如送如拱揖,为狮为象为孩童。

纷纷到眼不暇给,谁复一一比拟工形容。

我疑大海中有巨鳌足,首戴屃赑作山岳;

又疑巨灵伸左手,下捉蛟螭露筋肘。

不然茫茫海水浩无岸,山根地脉亦中断;

何以不崩不坏洪涛中,蛛丝马迹相钩贯。

穿过澎湖沟底来,一发螺纹都莫看;

荡云沃日浪如山,四大皆空天浩瀚。

忽然万里川倒流,插天掉出鸡笼头,掷下五十二区神仙窟宅之瀛洲。

四季花长发,一年稻两收。

秦皇汉武不能到,古来唯见白云浮。

圣朝声教讫日出,木公不敢私丹邱。

唤取王母作图献,长列王会无时休。

我行十月台飓息,纤尘不动船夷犹。

溯源竟委恣幽讨,终朝枯坐舵尾楼。

果然天吴海若不相负,驱遣百怪来双眸。

朝看万峰夕千岭,一日十更行已周。

荡胸洗眼云水阔,斯行奇绝生平尤。

会须觅得丹青手,图作乘风破浪游。

猜您喜欢

  • 1.《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清朝·纳兰容若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   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寞锁朱门,梦承恩。
  • 2.《冬十月三国·曹操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3.《依韵和双头芍药十六首·其五宋朝·陆佃白也虽云思不群,赋君犹有调高人。更相汲引风流在,各自芳菲雨露均。因药封王谁是假,与花为后自应真。思量消得黄金屋,回首戎葵也是春。
  • 4.《寄题三瑞堂宋朝·蒋之奇好在庐陵守,年来强健无。一麾新佩印,三瑞更为图。善政传江右,飞书到海隅。缅怀乌府旧,何日笑谈俱。
  • 5.《三门砥柱·其二明朝·朱实昌涉河履平地,对酒莫停斝。三门分水道,万峰失平野。鱼龙变化地,津人谁敢下。舟中岂无酒,酒箸尚难把。有陆莫登舟,言近意偏雅。戒险身不危,知悔过自寡。所赖济川才,撇疑...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