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洪家天玉楼望火炎山诸峰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众山如火光炎炎,九十有九昆冈尖。

春风万古吹不到,山形骨立无留髯。

洪家有楼高百尺,三层对峙飞雕檐。

朅来引我缘梯上,俯视群峰成排签。

不藉树木为奇古,空所依倚何森严。

怪犀丑象纷罗列,缺处仍以云峰钳。

鱼尾半赤红日坠,鹅毛一白青天粘。

须臾变灭有千百,山耶云耶都相兼。

屋后飞泉挂绝壁,千丈陡落横素缣。

水光晶莹照岩壑,下有蛟龙胡能潜。

遥望良田如画罫,翠毯万顷初抽针。

江山信美非吾土,坐脱狂兴来无厌。

手摘星辰楼上望,直待月出擒妖蟾。

山灵媚人更狡狯,列缺吐焰阴火熸。

非鬼非物空赞叹,觉有好句时难拈。

细听泉声杂风雨,林端已开金镜奁。

注释

1. 押盐韵

猜您喜欢

  • 1.《已亥杂诗·246清朝·龚自珍对人才调若飞仙,词令聪华四座传。撑住东南金粉气,未须料理五湖船。
  • 2.《清平乐·太山上作元朝·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漳壑风来号万穷。尽入长松悲啸。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
  • 3.《思武陵明朝·王渐逵武陵与世隔,千年隐奇迹。桃花满涧渠,渔父不相识。美人慕皇王,秦晋若喘息。安得问其源,翘首空叹惜。
  • 4.《题半隐堂宋朝·刘跂一堂图籍自陶冶,三径萧兰俱岁华。定非平恩许侯宅,会是仲长公理家。端居雅不烦摒挡,佳设颇尝成咄嗟。惟我身閒数来往,徽弦一泛即生涯。
  • 5.《松岛春云(揽秀轩入景)明朝·吕渊积石移松满户庭,春云飞绕似林坰。日烘瑞彩香盈盖,雨湿浓阴翠满屏。三径飘扬迷鹤梦,半岩舒卷带龙腥。呼童净扫窗前影,自起挥镵斲伏苓。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