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埔义士林锡爵招同林文翰舍人、邱石庄、简荣卿孝廉、洪玉昆明经及各巨姓头人宴集倚南轩,计议防乱事宜,即席赋赠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壬戌二月二十二,春风习习花明媚。

林逋折柬开华筵,一县名流今日聚。

是时四野尽成狂,烧香作会等儿戏。

纷纷肉食不知谋,但坐高堂唯卧治。

君子防患贵未萌,杞人忧天在无事。

九十九峰夕照黄,对此茫茫百忧至。

金陵烽火达钱塘,徵召年年来驿使。

酖毒由来生宴安,太平焉可忘武备?

人生浩气秉乾坤,报国何须权与位!

但教友助循古风,自保一方即忠义。

诸公矫矫人中豪,绸缪未雨真高谊。

愧我雕虫非壮夫,才弱不堪供指臂。

因君慷慨发悲歌,把酒劝君且一醉。

树头喔喔晨鸡鸣,为君起舞别君去。

猜您喜欢

  • 1.《古离别南北朝·江淹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
  • 2.《晚霞元朝·陈宜甫红霞散天外,掩映夕阳时。织女抛残锦,蚩尤播火旗。江风吹叶落,野火傍山移。爱此光华好,沉吟欲去迟。
  • 3.《雁儿落元朝·郑廷玉见一个旋风随定马。不由我展转生疑讶。带云:兀那鬼魂听者。唱:你去到黄昏插状来。咱两个白日
  • 4.《四时宫词·其四·冬明朝·江源寒气先侵玉女扉,君王初赐六宫衣。门开阊阖收金钥,尘压鸳鸯废锦机。玉枕夜寒鱼信断,紫阳宫远雁书稀。越罗冷薄金泥重,自熨寒衣减带围。
  • 5.《早秋宿西溪庄上夜月皎人荷香袭袂同卜宗远外弟大澄头陀由小阁步至荒圃剧谈中夜赋此·其二明朝·吴正志情素何廓寥,道侣足逍遥。步出西北园,香风一飘飘。莲盖含雨润,莲花泣露娇。寒魄漾池塘,清夜见泬寥。亦有草间虫,感时声喓喓。徒倚玩物态,烦襟若为消。所以不成寐,玄论...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