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其一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空谷有幽兰,岁久生荆杞。

春风时一花,绿叶何靡靡。

抱此王者香,掩没榛

注释

1. 押纸韵

猜您喜欢

  • 1.《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昭德唐朝·不详道赫梧宫,悲盈蒿里。爰赐徽烈,载敷嘉祀。享洽四时,规陈二簋。灵应昭格,神其戾止。
  • 2.《永寿太君挽词·其二宋朝·沈辽身谢汉廷路,神游湘水归。山川想如昔,邻里欲谁依。梦幻久已寤,悲欢今是非。最伤芸阁彦,无复老莱衣。
  • 3.《龙泓洞(今名赞龙洞)宋朝·胡志道兹山何巍巍,欲上扪萝茑。怪石虎踞蹲,老蘖虬夭矫。中有古洞天,劖然若天造。爰从开辟来,日月自昏晓。神龙此蛰蟠,雷玉吐淼淼。每逢岁旱乾,山老必见祷。顾盼层云生,撖舞...
  • 4.《潘孟与见和草堂六首因赋十九韵以勖之明朝·李之世从来唱和手,离合两俱难。刻画看形表,吹镂任笔端。呼空传响籁,逆势取波澜。孤管和音奏,繁弦妙指弹。水穷云绪起,山仄马蹄安。似以灯传影,还同弹迸丸。调谐丝比竹,采晕...
  • 5.《赋得红兰并头明朝·汪道会胭脂漫说涴倾城,信有红颜九畹生。并倚风前初日丽,相携泽畔晚霞明。罗裙染就湘娥泪,蔓草啼残杜宇声。幽抱不堪渔父问,江潭元避武陵名。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