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竹枝词·其九

朝代:清朝|作者:陈肇兴|

水仙宫外是侬家,来往估船惯吃茶。

笑指郎身似钱树,好风吹到便开花。

注释

1. 押麻韵

猜您喜欢

  • 1.《仁宗皇帝挽辞三首·其二宋朝·张方平临御自初终,恭勤一日同。慈心夷夏等,诚意地天通。垂拱成文治,安和即武功。含生游寿域,四十二年中。
  • 2.《登虎丘即事宋朝·释蕴常九月凭栏已怯风,鬓霜留我客愁中。夕阳看尽烟生树,野水无情天四空。
  • 3.《示人宋朝·惟湛马上谁家白面郎,穿花折柳垂巾角。夜来一醉明月楼,呼卢输却黄金宅。臂鹰走狗归不归,蛾眉皓齿嗔无力。此心能有几人知,黄头碧眼非相识。
  • 4.《春晴明朝·朱泰堪膏雨初收日载阳,眼前景物富韶光。碧池一夜水平岸,红杏数枝花出墙。芳草不随蓂荚换,游丝欲共柳条长。海棠庭院偏明媚,莫遣东风又作狂。
  • 5.《送黄恒脩还乡祭扫五首·其五明朝·李时勉封章激怒九重天,乱扑金瓜玉陛前。归到乡闾亲故问,幸留残喘不须怜。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