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三日同季友栗斋熙民梅生子有宰平策六次贡幼实述勤吉庐看杏花旸台纮孙从

朝代:清朝|作者:陈宝琛|

清明初过春弄色,柳黄转绿杏红白。

廿年五度旸台游,屡失花时晚乃得。

萦冈匝野若烟雾,数十百里树万亿。

无风芳华自矜宠,向日光艳相映射。

比香雪海差少香,东瀛樱花岂其敌?

居人种树取落实,却办诗料供游客。

烂漫最数管家岭,层沓周围望无极。

山南大工亦擅胜,敢尽天欢穷日力?

风光有此不留待,垫巾重为逝者惜。

王孙草绿胡末归,欠上秀峰永朝夕。

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七部

2. 匏庵与前游。

相关古诗分类

猜您喜欢

  • 1.《和人独酌二绝·其二宋朝·陈渊休论身外千端事,且醉花前一榻风。举盏但能邀皓月,隔篱何必唤邻翁。
  • 2.《亦爱堂宋朝·童宗说吾家小院千里驹,眉宇照人自秀整。平生尚友康山陶,拔俗翩翩有高骋。
  • 3.《醉春风元朝·郑廷玉则俺这妻子似瑟和琴。弟兄如手共足。芊旋云:俺怎肯撇下了嫂嫂侄儿也。正末唱:俺一家四口儿盼程途。俺端的苦。苦几能勾罢息干戈。还归宫阙。抚安黎庶。
  • 4.《长信秋词三首·其一明朝·石宝白露垂珠箔,新蟾上玉钩。那知霄汉上,不为替人愁。
  • 5.《客思明朝·江源奔走云中路,淹留客邸秋。此身千里外,归梦五更头。朔吹淩衰鬓,清霜拂弊裘。家书浑欲寄,只恐雁沈浮。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曾来台。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屡次出任考官。光绪八年(1882)任江西学政,翌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光绪廿四年(1893)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宣统元年(1909)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民国元年(1912)溥仪入学,被宣召为授读,授太傅,尽忠辅育。张勋复辟,推举为议政大臣。民国廿年(1931)满州事变,随帝入满州,及建国登基,仍随侍为帝师傅。民国廿四年(1935)捐馆,年八十八。  陈氏善,为闽派诗坛领袖之一,其诗多感时怀旧之作。著有《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联语》、《沧趣楼律赋》、《南游草》、《陈文忠公奏议》等,刊有《征秋馆藏印》、《征秋馆吉金图录》〖参考(1)《福建名人词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2)赖子清《台湾诗醇》,台北:青木印刷所,1935。〗。(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