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施仁思孝廉·其七

朝代:清朝|作者:许梦青|

前无往古后无今,抱负谁能识浅深。

每遇穷途常解橐,时逢佳士辄倾襟。

贫偏爱客常悬榻,诗独惊人合铸金。

愧我粗才难作传,微吟聊壮一生心。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此收于许常安编《鸣剑斋遗草》,又载《台湾文艺丛志》;第二首又载吴幅员《台湾诗钞》。

2. 许常安注:「甲午(1894

猜您喜欢

  • 1.《十二时·其八·劝凡夫十二首唐朝·敦煌曲子日昳未。日昳未。众生禀性惟求利。孰知猛火逼燃来。不解将身远相避。无心诵读大乘经。执着悭贪怀思意。一朝病卧死王催。腾身直入到焦热地。
  • 2.《次韵任况之见赠·其一宋朝·苏过强辞南亩服儒冠,敢意青云便可干。似是马曹宜懒病,却惭鸡肋眷微官。眼前簿领成何用,梦里云山得暂欢。为问崎岖缘底事,鬓毛萧飒带围宽。
  • 3.《和靖观梅图明朝·朱翰黄云贴天天不高,万里一色迷江郊。朔风向晚吹不散,纷纷变作瑶花飘。瑶花飘飘寒气重,万木槎牙尽僵冻。梅花何事得春先,独放寒香暗浮动。孤山老翁何洒然,对此梅花经廿年。...
  • 4.《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明朝·李之世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 5.《大涪山明朝·芮畿昨宵海上失蓬莱,愁煞群仙望不回。飞入涪湖飞不起,青莲拥出浪花堆。
许梦青(1870~1904),字炳如,又字荆石、荫亭,泮名梦青,号剑渔,又号客、如、高阳徒,清鹿港邑庠生。父咸中,亦邑庠生,以能文著。祖母贺太安人,以节孝旌于朝,奉诏入祀彰化节孝祠。  梦青生有奇才,子史百家,过眼成诵,文思敏捷,下笔立就,乡先辈皆以大器目之。光绪17年(1891)春,梦青二十二岁,以前茅拔府县试,名声赫赫,震于一时,乡里多以为荣。梦青为人傲然不拘,尤富正气,喜抱不平。以身逢乱世,欲挽狂澜,因自号「高阳酒徒」,盖欲效郦生之匡乱世。光绪二十一年(1895)闻割台之议成,悲愤慷慨,号泣三日。乃联络生员,共谋抗日,并上书唐景崧,请领兵驻防。七初,日军攻彰化,随练勇赴八卦抗拒,惜寡不敌众,奔回鹿港,拟再举事,不幸其弟猝逝,伤心至极,无心与事。八月末,日军攻取台南,刘永福亦西渡,知大势已去,从此寄情诗酒,不问世事。其间家庭又连遭四次亲丧,形单影只,身世萧条,壮志未酬,满怀悲愤,乃更加潜心诗文,以舒胸中块磊,耽身醉酒,藉忘忧伤。每当大醉,或歌或哭;梦中醉后,时发悲歌。或醉卧庙阶,旦醒始回;或闭户孤吟,三日不出。以奔放绝足之才,为自由不羁之行,遂一转而为跌荡诗人、浪漫文士,愤世嫉俗,终至抑郁成疾而病逝,享年仅三十五岁。  梦青历尽人世沧桑,半生苦况,尽托于诗,诸家早有评论。洪弃生评曰:「诗思空灵,才致活泼,不事劖削,自臻雅妙。」王修评曰:「凡咏物、怀人、哀时、感事,无不蕴蓄精微,淋漓尽致,恺恻沉痛,情见乎词,盖欲藉此以抒胸中牢骚,非特扬扢雅已也。」施梅樵评曰:「悲壮淋漓,激昂慷慨,非俗手所可望其肩背。」杨萍评曰:「抱俊异之才,丁家国之痛,长吉不寿,其境过悲,然诗作却时露清新之气。」许常安评曰:「虽时有浪漫自由、清狂、豪放之作,然其实质,乃具有严肃、悽凉、写实之社会骨格,故其诗多为心底之声,时代之反映。」梦青诗悲壮淋漓,激昂慷慨,与洪弃生、施梅樵并为弃地遗民精神之典型代表。  梦青诗作生前未曾整理出版。今存者惟有幼年时期所作之《听竹山房诗稿》、《梦青堂诗稿》,及少年时期所作之《鸣剑斋诗草》之一部分。青年时期所作之《听山房诗集》近八百首已佚。1916年《台湾文艺丛志》曾刊出《鸣剑斋遗草》之一部分。1960年裔孙许常安辑为《鸣剑斋遗草》,由高雄大友书局出版。以下即据许常安辑本移录,删去联句、断句,共计477题1063首。许常安辑本虽精校再三,仍有一些脱误,兹覆核《台湾文艺丛志》,详加校正。又许本书末附录有勘误表,凡该表已标出的误字,均直接据以改正,不再附注说明。(吴福助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