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荷·其一

朝代:清朝|作者:蔡国琳|

杨柳池亭几断魂,荡桡曾说出闾门。

月明盖静倾疏影,露冷房幽坠粉痕。

洛女尚留罗袜步,西施原住镜湖村。

浣纱女伴如相忆,为报飘流忍再论。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此收于连横《台湾诗乘》。

2. 此诗收于连横《台湾诗乘》。诗题注:「用王渔洋秋韵。」

猜您喜欢

  • 1.《和郤仲辅开化寺三首·其二宋朝·吕陶目前尘坌最重重,乍见名山喜动容。选胜道装堪著屐,谈禅麈柄亦挥松。千寻急欲攀秋径,十里犹闻击午钟。下得峦林又牵俗,特书归恨寄晴峰。
  • 2.《汎舟归来明朝·叶太叔轻舟晴汎大江平,展画摊书过几程。白鸟窥鱼若閒立,青山送客似多情。领来野色秋千顷,归到家时月一更。老倦不堪成久坐,就床幸喜梦魂清。
  • 3.《洞云操元朝·寿宁火流空兮折荆枝,尘涨天兮箑不可支。依我洞兮绿下垂,縆我绿绮兮操青霞以为辞。华山兮希夷,吾与汝兮来归。
  • 4.《出队子明朝·叶宪祖风流独占。风流独占。长被春愁带酒淹。飞仙幸许效鹣鹣。走马催妆彩笔拈。来赴春闱。颙望转添。
  • 5.《松州即事四首·其三明朝·江源周遭山色护松城,万井烟花老眼明。幸喜诸番乐耕耨,吾徒容易莫谈兵。
蔡国琳(1843~1909),字玉屏,号春岩、遗种叟。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祖父名福,字锦宗,生员。父名懋亭,字汝博,号观澜,廪生,候补州同,俱显正。当时以三世儒学之家,全台靡不艳称。国琳九岁能诗,咸丰八年(1858)十六岁入泮,同治二年(1865)廿三岁补廪生。同治十三年(1874)偕宜兰进士杨士芳、台南举人王蓝玉等人禀请当局修建延平郡王祠。光绪八年(1882)中举,与林纾同榜。光绪十六年(1890)以乡试第三名授国史馆校尉,遇缺即用。归籍返台先后担任澎湖文石书院、台南蓬壶书院长,并补用育婴堂及恤嫠局主事。光绪十九年(1893)受命纂修《台湾通志》采访。乙未(1895)之役,携眷内渡,旋归台南延平郡王祠设帐授徒。明治廿九年(1896)受台南县知事矶贝静藏之聘,编纂《台南县志》,又担任「扬文会」台南支会长。  明治卅年(1897)蔡国琳偕许南英、陈瘦重振「浪吟诗社」,明治卅九年(1906)又与连横、赵石等人筹组「南社」,并且荣膺首任社长。蔡氏培育赖文安、罗秀惠、林湘沅等门生。娶妻颜氏,独生女蔡碧吟克绍箕裘,书诗俱佳,有「赤崁女史」之称;纳妾吴氏,产一子,名鹭生。蔡氏生平博学多才,诗文清新,为台人推崇,著有《丛桂斋诗钞》四卷,藏于家,未刊。连横评:「〈秋日谒延平郡王祠〉一首,可谓集中杰作。……又有〈秋荷〉四首,用王渔洋秋柳韵,措辞宛转,寄兴遥深,足与阮亭抗手,诚集中之佳作也。」〖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北:台湾省文献会,1950。〗笔者检索卢嘉兴〈记前清举人蔡国琳与女蔡碧吟〉、许丙丁〈五十年来南社的社员与诗〉两文,以及《遐龄集》、《药烟集》、《稗槎程》、《台阳诗话》、《台湾诗乘》所录蔡氏遗诗,编次于后。(杨永智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