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粟至石陂寺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蓦水穿山近更赊,三更燃火饭僧家。
乘田有秩难逃责,从事虽勤敢叹嗟。

猜您喜欢

  • 1.《已亥杂诗·216清朝·龚自珍瑰癖消审结习虚,一篇典宝古文无。金灯出土苔花碧,又照徐陵读汉书。
  • 2.《皂角儿明朝·王玉峰叹身沉闷海愁山。摆不开冤岚业瘴。愿从今苦尽甘来也。须信吉人天相。想当初。烽烟阻。道路长。万金书无能传向。他倘然无恙。必思故乡。还只在目前早晚。佳音可望。末王兴上
  • 3.《云庵生辰十一首(原注:后有政和二年琼南时作。)·其四宋朝·释德洪一切智虑不及处,旷劫无明坏灭时。顶相后常光照曜,髑髅前略露风规。根尘不敢覆藏者,生死那能染污之。消汝去来颠倒想,共瞻遗像入追思。
  • 4.《次叶浩然韵四首·其二明朝·江源莫向西风怨不平,征君高义付乡评。万年宇宙皆吾舍,一束诗书了此生。少室高居非索价,灞陵深隐岂沽名。自惭苦被浮名缚,安得山中共此情。
  • 5.《早春杂兴八首·其一明朝·李孙宸短发经霜后,春来不那梳。药囊閒自检,瓜地与僮锄。嗜酒还忧病,逋诗为懒书。晚天归网集,随意市江鱼。
王安石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安石(1021年12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