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寺楼上作

朝代:宋朝|作者:王安石|
松篁不动翠相重,日射流尘四散红。
地上行人愁暍死,那知高处有清风。

猜您喜欢

  • 1.《室思·思君见巾栉汉朝·徐干思君见巾栉,以益我劳勤。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诚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何言一不见,复会无因缘。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
  • 2.《读书春夜明朝·王弘诲视草春初静,燃藜夜欲分。开轩留月影,捲幔动星文。答客怜方朔,谈奇忆子云。浮生徒扰扰,壮志愧前闻。
  • 3.《草堂诗·其一宋朝·喻汝砺灿灿诗翁锦里西,只缘诗好遂穷栖。竹铺冷色云连寺,柳漾晴丝鸟过溪。凝怨不禁关树暗,驻情应恨蜀山低。离人苦怕春归尽,可忍红英半著泥。
  • 4.《还丹复命篇·其七·五言十六首宋朝·薛道光窈窕并姿态,娇羞弄软柔。无情弦里取,魂魄土中收。笄冠联铅汞,灵光射斗牛。少阳阴与类,无使老春秋。
  • 5.《题小景明朝·朱浙江南多仙山,历历插晴昊。岁晚无严霜,山寒色更好。缘厓见红花,涉径得绿草。高寺忆远公,玄谈事幽讨。鸣鸦飞青松,曾见此树老。人生难百龄,行乐苦不早。委运任去留,身閒...
王安石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安石(1021年12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