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生理、心理和主观情感结合的复杂现象,不同时代、文化、学科和学者们对爱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亲密、激情、承诺三个成分构成。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艾伦·李(John Alan Lee)以三原色形容爱情,认为爱情的三种形式是激情、游戏和友谊。人们会由于依恋类型、爱情信念观、年龄和性别等个体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从“热恋”到“内省”,爱情本身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阶段。
关于爱情从何而来,进化论、学习论、社会学论、精神性爱论、生化论、依附论等众说纷纭。生物学研究认为多巴胺、催产素等生物因子调控着爱情,尾状核和壳核等涉及快乐和奖赏的脑区与爱情的发生有关。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爱情的产生符合人的生存进化规律,即拥有这种感情的人能获得更多的温暖与保护,更好地生存下来。也有心理学家认为爱情与人格的缺陷或完善有关。爱情观的跨文化研究则证实了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人主义文化的差异会对亲密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美好的爱情使双方收获幸福和成长,但在某些恋爱关系中也会存在复杂的问题,如多角关系、虐待行为、嫉妒与控制、高风险行为等。中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各部委相关教育文件对婚姻和家庭关系、儿童青少年身心安全与健康等均作出了相关指示。爱与恋爱关系也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提到,儿童青少年需要意识到爱的不同类型,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喜欢和爱。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2](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