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凤仙花的诗句(共1句)

凤仙花简介

凤仙(学名:Impatiens balsamina L.)是凤仙科、凤仙花属植物。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茎粗壮,肉质,直立,不分枝或有分枝,无毛或幼时被疏柔毛,基部直径可达8毫米。叶互生,最下部叶有时对生;叶片披针形、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腋,无总花梗,白色、粉红色或紫色,单瓣或重瓣;花梗长2-2.5厘米,密被柔毛。蒴果宽纺锤形,长10-20毫米:两端尖,密被柔毛。种子多数,圆球形,直径1.5-3毫米,黑褐色。花期7-10。 

凤仙花原产于中国、印度和来西亚。  中国各地庭园广泛栽培,为习见的观赏花卉。  喜温暖、光照充足,不耐寒冷。喜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 

中国民间常用其花及叶染指甲。茎及种子入药。茎称“凤仙透骨草”,有祛湿、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湿性关节痛、屈伸不利;种子称“急性子”,有软坚、消积之效,用于治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闭经。  凤仙花在中国浙江省宁县却作为四大腌制蔬菜(里蕻、凤仙花、冬瓜、荞头)之一,是居家必备的家常菜。  除作花境和盆景装置外,也可作切花。

范仲淹的诗词曲代表作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世称“范文正公”。仁宗时,担任右司谏。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历时仅一年。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