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浮屠的诗句(共1句)

浮屠简介

浮屠,汉语词语,也作佛教术语,拼音是fú tú,亦作“浮图”,佛教语,梵语Buddha的音译。意思是:一指佛陀,佛;二指佛教;三指和尚;四指佛塔;五旧时称伞或旗的顶子,因其形似塔顶,故名;六博戏中掷骰子所成的一种贵彩;七指浮屠镇。出自《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其人弱於氏,脩浮图道,不杀伐,遂以成俗。”李贤注:“浮屠,即佛也。”《佛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是:浮屠,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后人们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王逢,字原吉,号最闲园丁、最贤园丁,又称梧溪子、席帽人,江阴(今江苏江阴)人,元明之际人。学诗于延陵陈汉卿,有才名,作《河清颂》,为世传诵。有大官举荐出仕,以病坚辞不就。原籍江苏江阴,后避兵祸于无锡梁鸿山。游江,筑悟溪精舍于青龙江畔青龙镇(今属青浦县)。1366年5月8日(元至正二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移居乌泥泾宾贤里。栖隐之所,为宋张氏故居,逢名园为最闲园,居室为闲闲草堂,并自题园中“藻德池”等八景诗,记得园经过。明洪武年间,以文学征召,谢辞。卒年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