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汉语词语,拼音为jìn tuì,原指行动中的前进与后退,后引申为根据情境权衡取舍、把握言行尺度的处世哲学。其含义涵盖物理动作与抽象抉择,如《周易》以“变化之象”喻其动态,成语“进退维谷”则凸显困境中的审慎权衡。
该词内核包含两层:一为空间移动,如《玉台新咏》描述“进退无颜仪”的举止窘态;二为行为规范,如《论语》强调进退作为基本礼仪,苏轼以练兵阐释进退之法。历代文献扩展其语境至官职任免、人生抉择等领域,《孟子》论“进退有余”显从容,《韩非子》述官吏制度示其政治应用。
作为汉语经典概念,“进退”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荀子·王制》等先秦典籍。《周易》以阴阳哲学解析其本质,后世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沈从文《自传》等作品延续其哲理思辨,形成贯穿军事、伦理领域的文化意象。
白玉蟾(1194-?),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
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
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他曾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