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药·九鼎的诗句(共1句)

九鼎简介

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下。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权力象征与意义,亦曾屡次重铸九鼎,武则天 、宋徽宗也曾铸九鼎。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虽然在最早记录九鼎的《左传》中没有找到关于大禹熔青铜的记载,但是有提到说:在鼎上刻有九州图,其实就是象征天下九州都是夏朝的,如此雄心豪迈的气魄也成就了 "九鼎"成为夏朝的镇国之宝。综合两个故事我们都会发现,无论是熔铜还是刻九州,最后的鼎指的都是一座鼎。但是九鼎到底是一鼎还是九尊鼎还有待考证。

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李百药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百药(564年—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深县)人,唐朝史学家、人。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另外,据《安平县志》载:李百药及家族墓地遗址在今河北省安平县程油子乡寺店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