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未成年的男子。《仪礼·丧服》:“童子唯当室缌。” 郑玄 注:“童子,未冠之称。”《史记·商君列传》:“ 五羖大夫 死, 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唐 韩愈 《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每出游,必载饭与羹于后车,遇童子,必哺而啜之,问其姓名。遇耕时,躬身秉耒。夫人自织,与民间同其劳苦。”清 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是叟为童子时亲见,故感叹其德,娓娓为众言之。”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他们劫财神,劫童子,劫观音,乃至明火抢劫。”
2.古代指未成年的仆役。《仪礼·既夕礼》:“朔月,童子执帚却之,左手奉之。” 郑玄 注:“童子,隶子弟若内竖寺之属。”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青衣上少室 ,童子向蓬莱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八:“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
3.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始于 唐 代。《旧唐书·宣宗纪》:“据礼部贡院见置科目,《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道举、明算、童子第九科。”宋 王安石 《详定试卷》诗:“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 扬雄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潘文恭公 试童子,日端坐试席,风度凝重。”参见“ 童子科 ”、“ 童子试 ”。
4.瞳人;眼珠。童,通“ 瞳 ”。《汉书·项籍传赞》:“ 舜盖重童子, 项羽又重童子。” 颜师古 注:“童子,目之眸子。”《晋书·文苑传·赵至》:“童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矣。”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