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嗣杲·仲秋的诗句(共1句)

仲秋简介

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八月的望日(即十五),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

古人“中秋”与“仲秋”通用。在流传的,应该是最早的《尚书·尧典》中,有“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的记载。“宵中”指昼长短相等,“虚星”是北方玄武七宿之一,“殷”是“正”,也就是以虚星黄昏时在南方出现,昼夜平分来说明仲秋时节气候。春夏秋冬,四时成岁,每季都有孟、仲、季三个月,“孟”是第一,“仲”是第二。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里,有为什么每季是三个月的解释:“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三月而为一时,故祭祀三饭以为礼,丧纪三踊以为节,兵重三罕以为制。”“踊”是跳脚号哭,兵以三军为制,“三”也就是终。按编纂于战国时期的《礼记》的解释,“月者三日成魄,三月而成时”。“三”也就是终。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吐爵新颖,有《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西湖百咏二卷,(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著作除《西湖百咏》二卷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事见《西湖百咏》自序及本集有关诗篇,《绝妙好词笺》卷六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