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琼简介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间集》等。

  贝琼曾祖贝珪,宋理宗时由苏州徙崇德(今浙江桐乡),筑室语儿溪上,遂为史。史山即殳山(今属浙江海宁双山乡)。贝琼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少年时即颖悟,性坦率,不修边幅而笃志好学,博通经史百家。师事同乡黄次山、会稽杨维桢。元末世乱,隐居教授,往来于华亭(今江苏松江)、海昌(今浙江海宁)间,生徒集。又曾主教幽湖(今桐乡濮院)朱显道家。48岁时始领乡荐,游京师,作《真真曲》,由此知名。时张士诚据平江(今苏州市),贝琼隐居殳山,累征不就。

  明洪武三年(1370),举明经,召修《元史》。同官李敏卿等称其叙事直而不徇。史成,受赐归乡。洪武五年,奉

  明潘廷章《硖川图志》载:殳山又作芟山,西山之西北六里,高二十余丈,周七里,桐辖也。《桐邑志》曰:殳山,因殳仙而得名。殳仙名基,得导引术入千金乡,相传宋时人,登此山数年,跌坐而化……其地历史,据《石泾小志》载:“汉代为由拳县西南境,三国(吴)后改属嘉兴,五代(后晋)时又改属崇德,明代宣德五年(1430)后划归桐乡。至1950年,殳山又划归海宁双山乡。

  从贝琼的诗可以看出,他可能就是海宁当时的殳山人,有《殳山隐居诗》为证:病客从教懒出村,两山一昏昏。野都辞树,溪水如云欲到门。无复元戎喧鼓吹,试从田父牧鸡豚。来青处士时相过,犹是平原旧子孙。”

  光

贝琼的诗词

  • 1.《亭林漫兴·其一明朝·贝琼野王读书处,一曲锁风烟。客记萧梁日,僧谈石晋年。黄金曾布地,沧海复成田。遗构丹青落,回头一惘然。
  • 2.《寓翠岩庵·其一明朝·贝琼己荒丹井宅,近息翠岩祠。老去时听法,春来且赋诗。花香蜂出户,尌密鸟争枝。绝境风烟外,渔人不用疑。
  • 3.《道中见梅明朝·贝琼乌龙井上杓销雪,白鹤山中又见春。须可百回来绕树,莫教一片落随人。
  • 4.《述怀明朝·贝琼浩荡三十年,如萍寄沧海。起为太学师,一日扬光彩。迢收赴中都,送客纷云蔼。名惭相国知,礼感亲王侍。徘徊未得去,忽复朱颜改。诏许江南归,青山草堂在。放浪黄牛村,犹瞻...
查看贝琼所有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