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的诗词曲代表作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后世纪念

昆山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故居,位于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占地60亩,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顾炎武卒于山西曲沃,由嗣子顾衍生,从弟顾岩扶柩回昆山千灯故里,葬于祖茔嗣父顾同吉、嗣母王贞孝之墓穴次位,墓前有碑,上刻“顾亭林先生暨配王硕人合墓”;周围有砖砌矮墙,嵌有清石碑各一块;墓南有明皇朝为旌表顾炎武嗣母王氏的贞孝坊;墓后树四棵,四周松柏数十株。
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新阳县知县万厉钧重修了坟墓。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学者、孔教会主持人梁鼎芬专程来千墩瞻仰亭林墓及遗腹遗像,并出资委托顾炎武十二世孙顾子玉等筹建亭林祠。1956年,顾炎武墓及祠堂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该墓及祠堂曾遭到破坏。1984年、1987年、2000年昆山市分别拨款进行重建和修葺。经过修缮后的顾炎武故居,包括顾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顾园三个区域,为千灯明清宅第之首。

  故居为整个宅第主体,朝东落西,为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轿厅)、明厅(正厅、楠木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园,故居前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与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该区域主要再现顾炎武居家生活、读书场景,各厅内陈列顾炎武塑像、手迹、著作、生平事迹和国内外对顾炎武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亭林祠和亭林墓

  落北朝南,东侧有门与顾炎武故居相通,西侧墙外为顾园。祠南向三间两厢一门楼,以三间相通作一大祭堂。两边墙上及外面走廊墙中嵌有砖石刻碑12块,记述先生事略。其中一块有先生所著《日知录》中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庭中盘槐、桂花各两株。亭林墓露台均用岗石砌造,石阶七级,围以石栏杆。

  顾园

  顾园,占地30亩,位于故居西南侧,与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是依史恢复修建的融湖光水色、历史人文为一体、具有江南私家园林格的游览区。内曲水环绕,环水有致用阁、思宜园、颂桔轩、“归奇顾怪”(二石斋)、秀石虬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阁、四柿亭等及碑廊等10个景点,各景点以诗文、字、语录、塑像等形式寓意顾炎武的精神和生平。

北京顾炎武故居

  北京顾炎武故居,在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报国寺西院建有顾炎武故居。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何绍基、张穆等人集资修建。有佛殿、享堂、碑亭等建筑。顾祠曾被八国联军轰毁,后张之洞改修昭忠祠,1921年王式通等重修。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顾炎武的诗词

  • 1.《感事·其五清朝·顾炎武 清跸郊宫寂,春游苑籞荒。城中屠各虏,殿上左贤王。紫塞连元菟,黄河界白羊。舆图犹在眼,涕泪已沾裳。
  • 2.《又酬傅处士次韵清朝·顾炎武 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雠旧相家。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
  • 3.《答徐甥乾学清朝·顾炎武 转蓬枯质自来轻,绕树孤栖尚未成。守兔江湄迟夜月,饮牛涧底触秋声。孤单苦忆难兄弟,薄劣烦呼似舅甥。今日燕台何邂逅,数年心事一班荆。
  • 4.《与友人书(节选)清朝·顾炎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
查看顾炎武所有诗词作品